「童心线」的辅导员马楚雯表示,今年度共收到五千七百一十九个少年儿童电话,其中三至四成的来电者表示感觉生活沉闷。「闷」的原因,包括没有兄弟姐妹陪伴,父母太少时间相陪,功课压力太大以及不知道怎样消磨余暇等。马楚雯指出,大部分来电者都欠缺一个可作支援的「人际网络」,当感觉「闷」时,既没有人可陪伴,又不懂得自我解闷。
另一方面,经常处于「加班一族」的香港成年人可陪伴小孩子的时间亦相当缺乏,这估计可能与社会愈来愈强调「工作表现」、「工作效率」等因素有关。曾经有来电者表示由于父母工作太忙,无余暇理会他,希望可以与人交换父母,以多得到一些有人相陪的时间,这番「童言」确实引人深思。
另一位辅导员姚清嫦表示,不少父母在每日和小朋友的短促接触中,都以督促功课为主。有些父母和子女之间,更出现以便条沟通的情况。她批评现今的教育制度,为儿童带来太大的功课压力。她强调,小朋友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相陪。
针对这种现象,社会辅导员鼓励家长及社会人士宜关注家庭及儿童在这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而不应只一味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父母宜主动建立社交网络,以扩阔生活的圈子,营造生活的乐趣,然后才可以调节个人的情绪,从而增强解决家庭问题的能力。
由于香港经济的驱动,不少父母都需面对很长的工作时间和太大的工作压力,日前一项调查显示,香港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每日工作超过十一个小时。有些父母更将工作的压力带回家庭,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频率自然就会减少、影响与子女的相处,遑论沟通质量,造成传统的温馨的家庭关系淡薄,儿童及青少年问题频频衍生。这也是社会人士长期关注及不时提醒父母师长关心子女的原因。
热线个案显示,成长中的儿童生活没有目标,也没有有益的嗜好,只知道读书是为了将来赚钱;学业方面更面临不少压力,以至深感生活的苦闷,情绪欠佳,却没有适当的渠道疏导。
社会人士呼吁,父母不应只看到子女的缺点,而要学会赞赏他们的优点,哪怕是小小的优点。
儿童及青少年问题也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刻下正进行的教育制度改革就是明显的例子,改革不仅希望造就「乐、善、勇、敢」的新一代,也强调为学生「创造空间,追求卓越」。政府及教育界也不定期举行研讨会探讨青少年问题。
关注儿童及青少年成长的热心人士呼吁,人的互动关系至为重要,真诚的关心才是儿童最需要的,而如何使儿童及青少年愉快健康成长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