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消息:二十八岁的杨利航是北京一位供职於外企的白小姐。每个周六傍晚,她都要赶到一家和新加坡联合办学的管理学院上课。这样的日子要过三年,并且要支付一万元的学费。这一切,就是为了获取一份「职业经理资格证书」。
    在北京,每到周末,各个学校并不是人去楼空。和以往不同的是,一大批在职的年轻人重返校园,接受各种培训,准备各种考试。
    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冯健在办了一年多家教辅导班之後,将目标转向成人教育。他投资五十万元,申请创办了一所培训学校。尽管学校所在的北京海淀区已经有三百多家同类学校,但是在经过市场调研之後,冯健还是果断地决定投资。「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在今後十年内,教育产业都将是一个热点。」既然有投资,就希冀有所回报。冯说,他预计两年内能获得五十万元的经济效益。
    二十年前,中国最热门的考试是高考,这场热潮持续至今。随著社会的发展,其他各种考试应运而生。要成为公务员,得参加考试;要当律师,得参加考试;要评职称,也得通过考试。
    在众多的考试背後,一个新的消费市场也在形成。出版社将考试用书作为稳定的盈利产品;各类考试培训班打出诱人的招生广告;高考期间,宾馆提供钟点房间优惠服务;还有「让你变得更聪明」并能在考试中稳操胜券的脑黄金产品……有 求,就有供给。考试正逐步成为一种巨大的消费。有调查证明:中国家庭存款的用途之一就是教育消费。这种消费 求的背後,一种新的经济形式——考试经济正在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