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教育储蓄因何受“冷落”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6-15

  教育储蓄是为了鼓励城乡居民以储蓄存款方式,为其子女接受全日制高中、大中专、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等非义务教育而积蓄资金并享受优惠利率、利息免税的一种特殊零存整取的储蓄存款方式。从今年4月1日起,我市各商业银行陆续开办了此项业务。

  然而,两个月过去了,记者在一些银行走访时发现,前来办理此项业务的居民并不多,许多储蓄机构仅办理了寥寥数笔,并未掀起一轮新的储蓄热潮。为什么此项优惠政策没有受到广大城乡居民的青睐呢?

  据调查,首先不少居民认为如今高等院校的上学费用越来越高,每年就需1万元左右,教育储蓄2万元的限额太低,不足以支付学生上高中读大学的费用。其次,现在银行的存款利率本身就很低,虽然享受优惠利率和免征利息税,但也并未给居民带来可观的利润,对上学来讲,其利息收入简直是杯水车薪。再次,该业务要求居民按约定的固定金额每月存入一次,中途如有漏存,需在次月补齐,否则,对违约后存入的部分支取时按活期计息。这不仅牵扯居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跑银行,而且从本地区的经济实际状况出发,不少居民也难以保证每月能存入固定金额,倘若再有些突发性事件,更是难以保证。此外,到期支取手续也较繁琐。每次支取,居民都必须提供义务教育的录取通知书原件或学校开具的相应证明,否则存款也不享受优惠利率,而且还要征收利息税。这些繁复的条件无疑使大多数居民都却步观望。在采访中,不少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在银行工作,但也没有参加教育储蓄。

  为什么要有最高限额的规定和不许一次性存入的限制呢?银行的解释是为了防止一些人利用这些政策套利和偷逃利息税;对于后者,则是因为一次性存入就会使银行支付的利息大大高出,从其自身利益出发,银行当然不会乐意。

  对此,人们也无可厚非。然而,作为银行,推出的每项业务无疑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客户,而广大居民则看重的是此项业务给自己带来的好处。银行方面能否从实际出发,适当调整一下限额并简化那些过于繁琐的存取规定呢?否则,教育储蓄只能是徒有其名,并不能真正给广大居民带来实惠,也只能永远是襁褓中的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