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位医护人员和媒体记者聚集在手术室里,但清晰可闻的只是主持手术的医生对着一只长长的声控机械臂发出的指令声。
随着命令声,一根浑身墨黑的机械臂十分“听话”地行动了,它向左、向右,那灵活的手臂不时地变换着方向,而它“握”着的内窥镜也完全按照要求进行着放大和缩小。由于多了一只稳定性极佳的“手臂”,多了一双可以调节大小的“眼睛”,医生可以非常轻松地通过大屏幕看清小小的心脏内的所有情况。
这是昨天上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的一场机器人微创心脏瓣膜手术。虽然只是普通的心脏瓣膜手术,但是利用机器人技术将内窥镜运用于心脏,这在上海是第一次,也是医疗技术上的一大突破。
以往的心脏瓣膜手术,动一次手术就要“伤心动骨”,病人要承受巨大的痛苦,不仅会留下15-30厘米的伤疤,而且必须劈开胸骨,术后恢复期相当长。此外,由于心脏本身的体积不大,医生用肉眼进行切除或缝合等,精确度自然不够高。
但是有了这只神奇的“臂”,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手术中,内窥镜和手术器械通过6厘米左右的小切口进入病人体内,医生在显示器上观看清晰放大约10倍的图像来进行手术。伊索声控机械臂模仿人的手臂的形状和功能,能360度旋转,根据医生的声音指令直接控制内窥镜的运作,前进、后退、左右移动。它的手不会像人的手会累、会发抖。根据国外的临床经验,手术后病人只要3天就能够回到工作岗位上。
所以,昨天接受手术的朱士杰和夏永忠虽然都是新技术的“实验品”,但他们非常幸运。心外科主任肖明第告诉记者,他们的手术创伤只有短短的几厘米,很快就能出院。
昨天上午的手术过程十分顺利。从8:30开始,病人麻醉,用股动静脉灌注的方式建立体外循环。9:55,“伊索”开始进行工作,切开心包、切除病变瓣膜、置换人工瓣膜、缝合等过程有条不紊。11:15,病人的心脏自然恢复了跳动。整个手术持续了2个多小时。下午的手术同样进行了2个多小时,4点半左右病人恢复了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