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评论:我们的教育还是平等的吗?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7-31

    我们的教育还是平等的吗?

    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减少社会的不平等,因为通过受教育可以使社会贫困阶层的孩子获得提升自己和改变命运的机会。但今年发生的新变化,却让一些人对此产生了质疑。

    上学要交费,这是天经地义的,老百姓从来没有异议。咱中国的老百姓,最是讲理。可是这学费是一年比一年高,不经意间就掏空了百姓的腰包。特别是今年,教委的文件一个接着一个,都是关于学费要涨价的,大学涨,中小学也跟着升。就以北京为例吧,根据北京市物价局、财政局和市教委联合下发的文件,今年北京地区高校学费上调了20%。按照一般院校与重点院校以及专业的差别,学费标准分为6个档次,其高限从4200元至6000元不等。

    根据上述学费的最低标准计,4200元是个什么概念呢?按照1999年我国人均收入统计数据,它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5854元)的72%,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210元)的190%。

    数字是枯燥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这就是说,一个城镇居民不吃不花,其一年的收入在支付一个学生一年的学费后稍有剩余,而农村居民则差不多需要两个人的年收入。这还不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其它花销。而且这还没有考虑到我国因为地区原因造成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如果这样,一些穷人的孩子真的就失去了读书的机会,而读书对他们来说几乎是唯一脱离贫困的机会,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后果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安危与富强——因为教育落后导致我国人口素质长期低下,众多的人口无法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老百姓也会对这种做法牢骚满腹。

    教委这样做可能出于两种考虑:高校学费大幅度上涨,实际上是为了减少每个学生培养成本的亏损,从而达到大幅扩招的目的。有了这样的良性循环就可以把高等教育纳入到市场中,而从“以教养教”。但是不知道他们是否考虑到这个循环的某些环节会出现阻塞的现象,打乱整个计划(其实缩减教育成本的方法有很多,不要只是盯着学生的钱包)。或者是利用教育消费来拉动内需,因为中国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消费上从来也不吝啬。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说在大幅度降低成本和价格后,才能启动需求。就教育来说,就是降低学费。广大农民和城市低收入阶层,如果真的“倾家荡产”为子女缴高额学费,就更没有能力消费了。在高学费条件下扩大大学招生,是刺激消费还是限制消费,很难说。

    在国际上,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一般是作为公益事业,由政府免费或以较低费用提供的。在北欧诸国与西欧主要国家,大学教育基本是免费的,法国的国立大学只收取少量注册费;东欧诸国高等教育也实行免费与廉价制度;在加拿大,高校收费低廉,由政府巨额津贴,等于全民办学与全民共享;美国公立大学虽然也收取学费,但其每年学费平均仅占人均收入的11.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在世界153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教育支出排序中,我国名列第145位。而我国财政对教育的支出仅占GDP的2.5%,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这样看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收费之昂贵是有点离谱了,我们对教育的重视仍然停留在口头上。就算我们现在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也要依靠“科教兴国”呀,“教育是立国之本”呀。

    牢骚发了一大堆,现状也只能是这样了,所以还是需要想一些实际的办法来维护教育的平等。作为教育产业化的辅助手段,教育信贷一定要跟得上,扩大受惠面积,使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这一待遇。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的机会,在学费的收取上能否更灵活:比如可以从大学二年级再开始收费,等等。

    我们的贫富差距已经在拉大,不要让教育去加深这种不平等,不要让教育成为“贵族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