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王相东和他的K12教育网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9-15

    立足于网络基础教育的K12教育网(www.k12.com.cn)不仅不讳言商业经营的思路,而且计划以网站带动相关教育产品(主要是教育软件和书籍等)的销售,欲做教育网站中的龙头老大

    提起K12网,自然不如新浪搜狐等门户站点名声那么大,但若在中小学校园里提起,它的名头可就响亮了。K即幼儿园(kindergarden)之义,12表示从小学到高中共12年基础教育阶段。K12是国际上从幼儿园到高中这段时期的通称。可想而知,K12教育网(www.k12.com.cn)就是一个定位于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基础教育阶段的网站。

    如果你上到这个网站,你很快会发现,它的丰富翔实的教育资讯一定可以大大吸引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而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这无疑是一个获取教育资源、促进教学方法、交流教育思想的极佳园地,因为这个网站上大量的教学心得、教育课件软件、交流论文正是老师所离不开的。

    教育网站照念生意经

    这么一个面向基础教育阶段老师、学生及家长的网站的经营者,是4个多月前从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心辞职“下海”的技术官员王相东。

    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今年37岁的王相东说,与其它几个教育网站所不同的是,他们是从一开始就打算搞产业化经营的,定位于一个商业性网站。王觉得,以这样的模式来经营一个教育网站,更有发展前途,认为完全的市场行为“比较纯粹”,也非常喜欢和适应这种“纯粹”。正是为了实现这一商业化基础教育网站的梦想,王与现在K12教育网的副总经理王珏一起辞职的。现在身为K12总经理的王说,他们在原单位时,干的就是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校园网及搞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活儿,因而“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了十几年”。

    王说,现在网络化教育比较热,单从他亲身从事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就强烈得感觉到。许多中小学校纷纷装了校园网,但遇到的一个大问题是,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情况非常普遍。也就是说,校园网这个“路”建起来了,但用于基础教育的软件(“车”)少之又少,现在不少软件公司注意到了这一市场,纷纷以开发这类软件为已任,如科利华。所以“车”虽不多,但随着这些公司开发的深入,这个问题正在逐步缓解,而这块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目前独有“货”即内容资源正是一块鱼龙混杂而实际极其紧缺的市场。K12正是看中了这块市场,要做一个强大的内容资源的提供商。

    王相东说,到目前为止,K12是国内最强的教育资源网站。他为记者讲解了一下当前国内教育类网站的“战国图”。他说,目前各大综合网站一般都有教育频道,但是这些频道一般侧重于介绍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特别是MBA、留学等热门话题,很少有将触角伸向基础教育领域的,即使有,毕竟是综合网站的一个频道,在人力及资源的占有上肯定占不了多大优势。与K12性质有些类似的教育类网站还有中国基础教育网、中国教育信息网、中国教育热线等,这些网站由于机制或经营思路的不同,定位也不同,与K12不形成竞争关系。

    还有一个大类是网校、网上远程教育站点。王说,这主要是大学学历教育和职业类教育,至于中小学基础教育站点,则又少了,王说,这是因为基础教育不宜在网上进行学历教育之故,而有限的几个基础教育远程站点,也以同步教学辅导为主,出一些习题,设计一些辅导练习,没有脱出应试教育的圈子,“这样的经营模式很难长久,也与K12经营重心不同。”

    “产品为王”

    K12网站是98年10月份开始筹划的,网站于99年4月18日正式开通,99年11月开始独立运营。最初的设想也是沿着“做内容-发展教育电子商务-融资上市”的路子走下去,甚至在2000年春节期间花了近200万打形象广告,但紧接着而来的NASDAQ股市大跌给网站带来的冲击令K12开始反思并及时做出调整。“4月份我回到K12后开的第一个会就是关于公司发展方向转型的。”王说。

    对转型思考出的结果是,将K12网站作为一个品牌来经营,来带动K12公司的一系列教育产业。通过K12网站来做出影响力,但网站本身只是一个龙头,公司更大的业务主体则是做教育资源产品,将原来可能只是网站栏目内容的资源做成光盘、书籍等产品,并成立教育产品专卖店,形成一个K12教育资源开发与销售平台。

    王透露,从今年4月份开发至今的一套名为“K12教育资源库”的光盘集已经完成母盘制作,目前正进入后期包装制作阶段,这套共100张光盘,包罗了课件素材、教研论文、百科知识等内容的基础教育资源库将于9月20日正式推出面市,相当于将整个K12网站搬回学校。

    王说,目前国内有3000多所中小学有校园网,1万多所学校有30-50台电脑联网在一起的电子教室,10多万所学校开有计算机课,再加上无数的家庭有供孩子学习使用的家用电脑,但普遍缺乏的是一个成系统的教育资源库,这将为K12的教育资源库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第一批教育资源库光盘将以直销的形式推出,如果能卖出1000-2000套,我们k12教育网今年就可以实现盈利。”王说。这些资源库的第一目标购买者是有校园网的学校。只要校园网装上了这套资源库,就可以形成一个校园内的局域教育资源系统。“我们的调查显示,很多学校都急于建这样一个教育资源库,但由于成本太高,而成为一大难题。K12教育资源库的推出,使学校建这样一个资源库所需的成本一下子降为几千元。”因此,王相东对于他们即将推出的这套资源库还是饱含自信的。

    与那些应试教育材料提供者相比,K12教育资源库的特点是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趋势,特别适应国外提出的建构式教育模式,这个模式的特点是,学生不再是受灌输的对象,而是主动学习的主体,当老师布置一个任务,他可以通过查找大量的资源,来最终完成任务,而不是一对一的为应付考试和检查而死记死背某一东西。在目前国内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这种学习与教育方式正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王举了一个很浅显的例子来说明这套资源库的其中一个可用之处。比如老师在制作一个课件时要用到某种图片和声音,好,在这套资源库的某一类别里就储存有数十万种图片和声音,老师可以挑选其一。随着以后资源库的扩大,资源的种类还会更多。

    推出第一批教育资源库后,以后还会不断推出更多。“教育资源是做不完的。”王说,这套资源库的资料在网站的栏目里也放了一部分,但目前这套资源库从总体上远远要大于栏目内容。“不久后我们会把整套库搬上网站,并在网上不断更新,这样方便我们的用户下载更新他们的资源库资料。”

    紧接着要开发的是K12教育资源系列书籍。王说,他们的模式接近于《电脑报》,《电脑报》本身是一个前台媒介,也是他们的品牌资源,而在《电脑报》背后,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平台。K12要做的就是一个基础教育资源产业平台。它不仅有其自身市场优势不说,而且有别于一般点COM公司的是,它可以快速实现赢利。

    借助“外脑”

    K12为什么有实力整合这么庞大的基础教育资源?它是一个多大的公司?王说,他们的公司不大,正式职员不到50人。这么庞大的资源整合工程的完成,其实几乎都是靠“外脑”来完成的,兼职人员达到100-200人。

    K12的背后是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资源丰富而实力强大的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王本人是北师大毕业的不说,目前公司的高级骨干都基本出身于北京师范大学。而他们做整合资源这项庞大工程也大多请的是北师大或其它一些重点中学的“外脑”——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

    王说,外聘工作人员的好处是,不仅代价小,而且工程完成迅速,且能保证资源库本身的权威性。要是公司聘用正式人员成立课题组来做的话,一个小项目,由两个人来做,可能要做上一年才能完成,而且很难保证项目本身的权威性,因为教育资源库这种东西,要凭借的是开发者极其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外聘的话,2万元就可包出去一个小项目,完成时间较短,而包做项目的人也是那个领域的权威,比如做一个军事库,就是请的军事院校的老师做的。这与目前一些网站的军事频道不同,他们做的方式往往是由一般性工作人员到处搜集资料,其权威性当然要打折扣。

    王相东说,这套基础教育资源库的推出,将填补国内此领域的空白。王对自己的把握能力颇有信心。“毕竟自己在这一行里一呆就十几年,对于是寻找怎样一种项目、及我们如何去做,是非常有把握的。”而现在并非是没有人想到做这个东西,而是,对基础教育、计算机网络与市场相结合的这个领域,真正比较熟悉并对此有深刻理解的人并不太多。“一般网站即使想做,也不知如何下手。”

    自从K12转型以整合教育资源产品为主后,现在K12将80-90%的精力花在做产品上,做网站其实只用了很小的一部分精力,但K12的资源产品和网站又是互动的,因为K12网站就是一个以教育资源为主的网站,“是栏目产品化,产品栏目化”。

    王还提到一个盗版问题。“我们这套东西出来后,肯定会有盗版现象出现,”王说,“但只要能给我们两个月的市场时间就足够了。”新的资源库的推出永远比盗版早两个月,这就是王相东的致胜法宝。“我们做得最好,加上我们永远提早两个月,市场就会只记住我们。”

    这样一个让王相东全力投入并让他满怀希望的公司,也引起了多家投资方的注意。目前入主K12投资方的是五矿集团,这是国内最大的五金矿产进出口类特大型国有企业,在国内A股市场拥有一家上市公司。这家传统国企近来积极将资金向高科技领域转移,在国内投资了多家高科技公司。从K12创建阶段,五矿就开始投入资金,至今已投入1000多万元。五矿目前是K12的最大股东。“作为大股东,五矿主要是追求长期效益,并不要求分享我们眼前所可能的收益。”王相东说。

    目前王相东对于上市一事显得沉稳多了,但也并不讳言上市。“K12以后发展到了一定时期,肯定要谋求上市。”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