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教育新市场:科普书能挣百万金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10-24

    出版界人士称,将科普书当做商品才能占有市场

      日前,在全球最大规模的法兰克福图书展上,美国出版社以200万美金的天价拍下一本物理科普书的版权,创下了本届图书展版权交易的纪录。对此,辽宁教育出版社总编室王先生认为,只有将科普书当做商品才能占有市场。

      据悉,这起超级版权交易的对象是美国哥伦布亚大学物理教授格林的新作——— 《宇宙的构造:空间、时间、现实的机理》,它是一本物理学入门科普书,被誉为 “流畅而机智风趣,毫无艰深烦难之处”,格林也因此名列今年普利策奖候选人之列。

      刚在国内推出科普书《探索书系》的辽宁教育出版社总编室王先生感慨地告诉记者:“我们国内的科普作品和国外的差距太大,这几十年以来除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以外,谁能记住其他科普书的名字?我们的科普作品不仅跟不上最新的科技发展形势,而且写法陈旧,很难适合读者的口味,更别说占领市场了。”

      王先生告诉记者:“我们刚推出的《探索书系》就是国外科普作家的作品,我感觉与国内科普作品相比,国外科普书更注重对读者兴趣、爱好的培养,用讲故事的方法从一件事出发,在其中介绍科技手段,吸引读者不断深入,使高科技平民化。”

      不过,王先生认为国内科普作品市场冷淡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的作者和出版社往往将科普书当做宣传品,而不是商品来操作,从而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造成有市场无买家的怪圈。因此只有改变思路,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高科技含量,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形成国内的科普书市场”。

      “人人都有探索未知的欲望,所有的读者都是科普书的潜在购买者,因此,无论是从普及科学知识,还是从科教兴国的角度讲,大力发展科普创作都是必要的,也是有市场需求的,我国的科普书产业大有可为”,虽然目前情况并不理想,但王先生对国内科普书市场深具信心。

      我国著名科普作家、中国科技馆馆长王渝生也认为,国内科普作品不被读者看好的问题在于作品,我们的作者只有做到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内容和形式并重才能吸引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