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中小学生伤亡事故引发的思考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3-03

  背景资料:2000年9月13日晚,河南省驻马店新蔡县涧头乡中学下晚自习时,由于众多学生在楼道相互拥挤踩压,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

  2000年11月7日,河南许昌县椹涧一中初一、初二学生下晚自习后,由于天气变冷,学生急于回宿舍,在楼道拐弯处大量拥堵,一些学生跌倒,相互踩踏,致使5人死亡,11人受伤。

  2000年11月13日晚,山东临沂市平邑县武台镇中学初一学生下自习时,因楼梯间电灯不亮,个别学生跌倒后,后面学生大量挤压,造成5人死亡,32人受伤。

  2000年11月14日,陕西省长安县韦曲镇中心小学学生课间休息,由于拥挤加之楼梯狭窄,导致10名学生被踩伤,1人因伤势较重抢救无效死亡。

  中小学安全工作是一项人命关天的重要工作,切实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要职责,教育部对中小学生安全工作三令五申,然而,去年9月、11月,河南、山东、陕西等地仍相继发生中小学生伤亡事故,而且皆缘于下楼拥挤。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日前,记者来到河南省许昌县椹涧一中,在校长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现在主持工作的副校长张彦欣。据张校长介绍,学校建于1987年,按三个年级6个班建的,教学楼中间建一部楼梯,完全符合标准。如今学校发展到22个班,班额由五六十人增加到八九十人,学生增加到2000多人。过去楼上只有3个班的学生,而现在8个班700多名学生,必然造成疏散困难。张校长说,学生骤然增多,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问题,教师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学生管理中,下课派专人巡视,晚上下自习教师在各楼梯口疏导,学生住宿教师轮流值班,大大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张校长的一番话令人深思,学生增多、校舍紧张,很显然,这是造成事故一个很直接的原因,尽管事故发生后,在教学楼的左侧增加了室外楼梯,而学生超员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从椹涧一中出来,记者来到许昌县教委,据党委书记葛金铎介绍,椹涧乡对教育十分重视,为改善办学条件投入很大,椹涧一中曾代表许昌县接受省政府“两基”验收,称得上是许昌教育的一面旗帜,正因为如此,许多学生慕名而来,远离学校40里的学生也千方百计挤进来,这次事故中有3名学生都是外乡的。事故发生后,县政府和县教委动员外乡学生回本乡读书。

  经过9个小时的长途跋涉,记者来到了事故的另一个发生地——河南新蔡县,见到了教委负责学生安全工作的副主任杨树宏。杨主任告诉记者,新蔡县涧头一中建于1987年,建校规模为12个班,而现在学生增加了3倍,24个教学班1800名学生,造成上下楼拥挤,疏散困难。由此看来,学生出了事故,有管理方面的问题,但也有其他方面不可忽视的原因。汝阳县教委主任王中辉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说,现在是初中高峰期,汝阳县1996年初中入学3000人,2000年增加到8000人,最高峰要达到13000人,一个教室里坐100多人,门都打不开,每天一下课,所有的楼梯口都有教师值班,这只是应急措施,根本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

  事故发生后,许多学校都采取了安全措施,在椹涧一中,记者看到,楼梯划出了上下楼分界线,楼道挂上了警示标语牌,建立了课间、课后教师值班制度,学校还实行了分批放学。新蔡县要求楼房班额较大、学生较多、楼梯疏散能力较差的学校,将过多的学生分散到底楼或平房上课,组织学生学习安全知识,进行防震、防火、防触电、防溺水、防中毒、防爆炸、防拥挤压踩训练,提高防范、自救、相救能力。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而防患于未然,才是更重要的。

  据一位初中校长反映,农村中学最大的安全问题是校舍问题,比如,施工质量不合格、房屋得不到修缮、电线老化等,有些是政府行为不到位导致的安全问题,出了事故,责任不能完全归于学校。比如,按照规定,一般两至三个教学班设一部楼梯,一层八个教室,应当设两部楼梯,但楼梯占地面积大,为了节省资金,就少建楼梯,眼下学生入学高峰,问题明显暴露出来。也有的校长道出了苦衷,现在学校工作第一是安全,第二是稳定,第三才是教学质量。安全事故屡屡发生,校长整日提心吊胆,整天想的就是看着学生别出事。

  一位教委主任反映,一些乡(镇)领导安全意识差,学校多次反映校舍问题,有些甚至是书面汇报,都因种种理由解决不了,可是一旦出事,学校便成了事故责任的主要承担者。

  没有暴露出来的问题才是更大的隐患,潜在的危机更可怕。看来,安全教育要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上,安全意识扎根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还有很多艰苦的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