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论这个话题之前,我想讲一个从报纸上读到的故事。”黄享煜说。
一个通过自学成为电脑高手的小青年在毕业后强烈地希望从事IT业,但总是因
为没有相关专业的毕业证而被拒之门外,迫于无奈,他购买了一张计算机专业的毕
业证书,顺利通过求职的关口,现在,青年已经做着经理的职位,可是对他来说,
那张假文凭却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文凭那张纸是什么,到今天它几乎都已经走
到扭曲的地步了。”这是黄享煜从故事中得出的结论。
为什么造假
所有有过求职经历的人都遭遇过这样的局面:在简短的求职信背后附上厚厚一
摞证书,其中重量级的当推是毕业证书和学历证明,而且对用人单位而言,最好越
高越好,越多越佳。
在校园中,所流传的经典格言是“如果没有‘三证’———毕业证、英语等级
证、计算机等级证,意味着毕业就是失业。”于是在4年之中,光阴总是在追求三证
中过去,如果真是非常不幸地没有得到三证齐全,许多人迫于无奈不得不转而求购,
不过这在校园里只是极少极少的部分,而对于许多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而言,在
所谓知识经济年代中要为自己找到机会,购买假文凭成为一条捷径。
将时光倒退到1986年,一个造假案已经足以引起各方重视,当时作为北京经济
学院的负责干部,安鸿章曾经远赴广西,原因只是该地一单位怀疑其校一名毕业生
的真伪。“在计划体制下你造假,比率也许只是十万分之一。而现在也许已经达到
千分之一,如果现在发生1986年这样的事,学校恐怕不再如此兴师动众地远赴外地
调查,最多只能帮忙查找档案,其它的又能如何?”安鸿章说。
人们现在已经将文凭视为一张通行证。这种重视程度一方面来自传统文化的影
响,长期的科举选择人才的制度,使人们一直将文凭的认证作为一种进阶之梯。所
谓学而优则仕大抵就是这种心理的写照。
而另一个原因还在于你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中国企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其发展
极为不规范,企业中人事部门的负责人自身的水平限制仍然还是把文凭作为招聘的
首要条件之一。从国外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国外企业更重视的是能力的测评,文凭
在那里只是一个参考,企业的招聘者们将会用面试和试卷等各种形式来综合考查受
聘者们的实际能力,单凭一纸文凭而获得某一职位在西方几乎是天方夜谭的事。
一家美国跨国大公司对于新员工的要求中关于文凭的要求并不是太多,一些重
要的要求通常集中于能力,如应变、进取心、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承
受压力的能力、团队精神等等。在SMC(中国)有限公司,其中层管理者所应具备的
14项能力中,只有专业技能一项可能会涉及学历背景并且仅仅是参考,他们更关注
中层管理者的责任心、决策能力、公正性、精力、积极心态、行动力、协调能力、
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指导训练能力、仪表修养。
对于目前国内的企业而言却恰恰相反,一些公司甚至会有这样的标准,说某一
层次必须要求何种学历,甚至一些只需要本科生就足以应付的职位也为“顺应”整
个社会人才高消费的普遍潮流,限制必须在硕士学位,不注重实际能力和从业经验
及片面的人才高消费被认为是导致出现假文凭的原因之一。
如何“打假”
对贩卖和购买假文凭的人员进行重惩并不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之道,你必须相
信经济利益和市场需求刺激一切发展,正像安鸿章所说:“你对文凭持什么样的态
度?假定把这张纸淡化,而对能力进行强化,那么杜绝假文凭将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社会对于文凭的观念应该发生一种转变,这种转变被认为应
该从对教育市场化的含义理解开始。所谓的教育市场化的含义并不是指拿钱去买文
凭那张纸,这并不等同于商业上投入后获得一个固化的产品,市场化后是提供更多
的机会给孩子们上学,教育上的投入其终极产品应该是能力,或者说是一种高智力
的产品,淡化对于文凭的观念而重于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出更为合格的人才。
对于假文凭的定义,有人甚至提出应该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文凭用不正当手
段购买得来本身亦是假的,另一种则是本人的能力与文凭完全不符,此种被认为是
能力上的假文凭,其危害性并不亚于第一种。无论如何淡化文凭观念,侧重对于能
力的培养都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正如黄享煜所信奉的原则:一流的伯乐相一流的马。这种转变也依赖于人
事经理的转变,注重能力的测试将成为人事经理们的一次重要工作。目前在北京像
西三角人事技术研究所这样的专业机构可以为人事部门的专业人士提供系列的培训
及光盘,以帮助目前仍不成熟的人事经理们找到更多货真价实的人才,并且用一系
列完全的机制帮助人事经理们识别真假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