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育中,绝大多数同学受到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一部分还入了党,但另一方面,学校还要采取许多措施杜绝考试作弊、随地吐痰、损害公物等不良行为。一些常识性的社会公德、为人诚实等基本生活准则可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基本解决的问题,却成了大学本科学生管理面临的课题。
教学管理与评价的统一性、单一性与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复杂性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目前的本科生不同于研究生教育,基本沿用基础教育“批量化”培养模式,培养过程程式化、规范化。另外,还有像外语教育的费力大、效果差,工程实践教育呼声越来越高、实施越来越难等矛盾现象。
上述的种种矛盾现象反映了当前的本科教育脱离学生思想、脱离社会实际、脱离科技发展,确实必须加快步伐,加大力度深化改革。中国的大学要真正成为“创新之源”,必须进行自身的体制创新。
(大连轻工业学院院长、教授)
张晶:就目前的人文本科教育的现状而言,不适应新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弊端是很明显的。
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本科教学体系、模式与实际状况来看,突出的问题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感性作品的濡染较多而理性思维的训练较少;三是相当一部分教师本身学术素质较差,知识体系陈旧,知识结构单一化;四是大多学生满足于被动接受教师的传授,而缺乏主动的、整体性的综合能力,且在思维素质和文字功夫上都显薄弱。这几个方面又是互相联系着的,制约着人文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
人文科学教育在整个人类教育中担负着什么使命?在我看来,人文科学教育并不仅仅是使受教育者继承人类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以比前人更为优秀的文化修养和思维素质去开创未来!自然科学教育可以为人类创造更多、更先进的物质文明,那么,人文科学教育应该是使人的文化素质与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所以,人文科学教育的使命,更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人脑的日益发达与思维水平的提升。
从这个角度说来,一般的知识传授就远远不够,它只能使受教育者接受既成的过去,还不能够使他们以更高的思维水平、更强的创造能力去开拓未来。
现有的教学与考试模式对于学生掌握知识体系所起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弊病之大也真够人忧虑的了。以文学史而言,教师以“作家生平、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三大块模式教学生,学生再在考试中把这种模式还给老师。学生已被这种模式所“异化”,不会以一种新的方式想问题。
知识结构的单一化是当前人文科学各专业教师和学生普遍存在的弱点。搞文学的对历史和哲学等相关学科所知甚少;稿历史的缺少文学修养和哲学头脑;搞哲学的没有文学功底和史学眼光,这种情况非常普遍。知识结构的偏仄,造就了一些“扁形”的人,无法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需求。人文科学教育打通各个相关学科,已是当务之急!
理性思维能力的加强训练在人文科学教育中显得尤为必要。理性思维并不等于“甲乙丙丁”式的分条罗列,而是指人对世界的主动构型与掌握能力。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普遍显得很弱。只有在这方面进行强化训练,才能真正谈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辽师大中文系主任、教授)
朱源:目前许多外语院校倾向于淡化语言知识教学,而侧重语言技能运用的培养。面对就业市场急需实用外语人才的现实,这种做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国内的外语教育还要考虑中国的具体外语环境。
其现实是绝大多数中国学生学外语是作为纯粹外语来学的,而不像许多西方人那样是作为第二语言来学的。其结果是中国学生在生活中很难找到真实的外语环境来用外语,因而实用能力差,形成不了可靠的语感。中国学生从中学到大学一般都学过十多年的外语,但许多人到头来并没有真正学通。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没有真实语境,二是练得还远远不够。许多学生曾问我:他们学了这么多年外语为何还不能自由表达?我反问他们:你们每天实际说外语的时间究竟有多少。其结果是从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少的可怜。所以解决的办法是培养学生说、用外语的习惯,同时在教学中强化外语实用练习,再辅之以语言本身的知识的讲解,比如语法。教外语语法历来为许多外籍教师所痛恨,其原因是他们并不了解中国外语环境的现实,同时有些人也讲不清其母语的语法规则。这同汉语流畅的中国人也不一定能讲清汉语语法规则是一个道理。其实语法规则是学外语的好向导,它虽然不能代替大量的外语实际练习,但却能帮助人们理解和造出较规范的句子。外语本科教育应是一个培养外语技能和积累有关知识的过程。 (大连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部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郭东明:社会财富的60%由制造业所创造。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人们发明和创造,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新千年的首个百年,制造业还将出现更多意想不到的奇迹。这些,都直接依赖于制造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和用高新技术知识武装的复合型和综合型的、具有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制造科技人才。
综观我国制造工程学科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沿用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在很多方面都显得与现代的科技和产业发展极不适应,主要体现:专业口径过窄,且多以产品类型来划分;课程体系陈旧,教学内容偏旧;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过死,应试教育成为主流,创新与实践教学内容少;人文教育薄弱等。
大工的制造学科是全国的著名学科,为国家培养出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尉健行,辽宁省省委书记闻世震,中央候补委员、长虹集团总裁兼总经理倪润峰等一批杰出的领导人和企业家,培养出了徐性初院士、殷国茂院士和俞鸿儒院士等一批制造工程领域的著名科学家。然而,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上列的共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大连理工大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已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张抗私:建我国的本科教育更多地承袭了传统,沿用了初高中的教学方法。其统一规划的必修课、范围有限的选修课、少乎其少的讨论课和社会实践课以及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在相当程度上培养了高分数的学生,但是,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知识视野却难以与发达国家的同龄学生相比较。
就必修课而言,日本与欧美的文部省和教育部都没有明文的高等教育教学内容规划,作为各类专业本科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完全由各个学府甚至是学部(相当于中国大学里的学院或系)自己决定。那种不论是经济学院还是医学院都必须学习的军事理论、时事政治或是什么文选等课程都很难看到,有的只是与高中学习截然不同的、专业需要的各种课程。时间成本的有效利用使得学生更有条件探索专业知识,更有可能广泛地涉猎选修课,打开眼界,充实思想。
我国高校本科生的选修课设置大多停留在专业范围,并且可供选择的科目太少。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大学在选修课的设置方面非常的宽泛。除了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外,还有面向各个专业的选修课:家政、美学、哲学、宗教理论、高等数学、比较文学、经济学、法学、生命科学、艺术鉴赏、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商务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等。只要时间允许、又有某项偏好,文理科专业的本科生可以自由选修。丰富实用的选修课使得本科教育不囿于专业深度,更拓展了综合知识的空间。
实际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想象力以及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讨论课在发达国家的本科教育中非常普遍。学生为了使自己的论点新颖、论据有力,主动搜寻大量相关资料,有时甚至深入社会掌握实例。在学习和辩论过程中,不但汲取了知识,更培养了方方面面的能力。这种方法在我们的大学本科教育中使用不多,代之惯行的是初高中式的教师一言堂。
大学本科教育除了力图使学生掌握一门专业而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锻炼学生能够自信地面对社会的各种能力。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