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怎样才能“小时聪明大亦佳”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2-15

几年前,我在加拿大做交换学者,经常听一些中国留学生不屑一顾地说:加拿大的学生净玩了,小学生连简单的算术都不会,大学生还经常问一些很愚蠢的数学问题。

  一次,我在学校图书馆复印资料,需要买卡,这时忽然产生一个想法——试试加拿大人的数学水平到底怎样。于是,我问售卡的女图书管理员:“复印一张7分钱?那好,我想复印27张,买个3加元的卡够不够?”这位30多岁的女士,翻起大大的眼睛,上牙齿咬着下嘴唇想了好一会儿,也说不出是够还是不够,她很尴尬地说了声:“对不起,稍等。”然后找出一个计算器,摁过之后非常认真地说:“够了!”

  事后我向一位留学生说起这件事,留学生说:“不奇怪,因为售卡时通常都是你要多少元的卡,她就卖你多少元的,你这样问她,她还真不一定能算出来。”我问:“这些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历如何?”留学生说:“应该是大学毕业,否则没有资格得到这份工作。”什么?大学毕业的人,竟然算不出此等问题!这确实令我吃惊。

  回国后,我向读小学一年级的女儿说起这件事,女儿很认真地说:“够了!”我问她怎么知道的,女儿说:“你看,复印一张用不了1角,27张肯定用不了两块七,3元还不够吗?”不比不知道,一比真自豪——为自己的女儿,也为咱中国人的聪明而自豪。

  自豪归自豪,但我一直不理解:加拿大和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质量如此之低,但他们的学生为什么有后劲?即便是数学方面,他们为什么到研究生层次后便表现出很强的优势,而中国学生怎么到研究生阶段就没有优势了?难道中国人真是小时聪明大未必佳吗?直到最近请教了一位数学硕士,才算找到了一些答案。

  人家重视数学思想,而我们重视解题技巧。数学是从计算开始的,但并不等于计算,思想比技巧重要得多。国内一向重视解题技巧,而忽视数学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因而在计算为主的中小学阶段,中国学生有优势,而到了以数学分析为主的研究生阶段,人家的优势便体现出来了。

  人家重视兴趣培养,而我们重视知识传授。人家教学生一门课,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觉得这门课如何有趣,如何值得学习和探究。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他们经常请一些学者或学有所长的学生家长到学校进行学科的启蒙教育,或者参观访问。而我们的一些教师,则强调有多少个知识点得记住,记住了才会考上好学校。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也许真能考高分,但进入大学以后便动力不足,难有建树。

  人家重视个性,而我们重视共性。按照我们现在的招生制度,一个学生,如果其他方面差,即使再有数学天赋,也上不了大学。因而为了考上大学,学生必须学不喜欢也没有大用的课程,虽然说是全面发展,但丧失了特点和个性。

  我们重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而人家重视创新能力。按照我们的标准看,加拿大和美国学生的数学知识也许是不全面的,但奇怪的是,通常都是人家首先提出数学领域里的新问题,然后中国人跟在人家的后边进行研究,鲜有中国人自己提出新问题、开创新领域的,原因在于我们不鼓励学生创新。

  国内的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如何减负,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值得教育管理部门、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家长们进行深入的讨论,也许出路在于改变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制度,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