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减负电视会议上提到:“社会各界呼吁‘救救孩子’”。人,到了要被“救”的程度,可说已是危机重重。此语用来形容中小学生,是否有些过分?
    背10公斤的大书包,重不重?在学校学上12个小时,烦不烦?回家写两三个小时的作业,乏不乏?一天测验好几次,难不难?每晚睡眠不足8小时,困不困?10来岁就学“奥数”、“精编”、初中英语,累不累?日夜学习别无娱乐,苦不苦?第×中学别称“第×监狱”,怕不怕?爱因斯坦和牛顿年少时,也未必有如此惨痛之经历。一个“救”字,似并不为过。
    谁之过?家长望子成龙,在生活上对孩子娇生惯养,但学习上绝不手软,造就了既幸福又可怜的一代。学校唯升学率高才有名有利,赢得学生家长信赖,不敢有半点疏忽。升学指挥棒一声令下,天下莫敢不从。高考、中考自不必说,偏偏又横空冒出些所谓的“民办公助”初中(实质是公办学校)和“特长班”,一招生一选拔一收费,年年数万小学生疲于奔命,数千家长掏钱“民办”。“对口直升”成了受气的可怜虫。高考、中考的选拔作用,一时或很久无法被替代。但能不能考得活一点,少些死记硬背的知识,多些灵活运用的内容。指挥棒如果挥动得巧一点、高一点,学生的记忆负担也就轻一点。
    矫枉不可过正。号召减负,并不是对学生放任不管,简单的理解就是大搞素质教育:如负担轻些,活动多些,课外书看些,教学灵活些,培养全面些,思想开放些。教育规律告诉我们,仅仅努力灌输现成的知识,不断地考试强化,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并不能塑造人才。社会需要的,不是懂得“回”字四种写法的孔乙己,而是有思考、实践、创造能力的人才。应试教育不仅加重学生负担,更窒息了一代人的思考和创新能力。惯于听别人告知自己事情是这样的,又怎会自己去认真思考是否这样、为什么这样呢?
    救救孩子,不仅是为了孩子的身心,更是为了一代人的前途、国家民族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