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如何打开 减负之门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3-04

     读“素质”书,行“减负”路,是当前教育必须渡过的难关,前头肯定有不少拦路虎和绊脚石,步履维艰是肯定无疑的。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学生家长和教师因摆脱不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给自身带来的阴影,当社会上对人才的认知标准长期把考试成绩当做“熊掌”将素质教育视如“鱼”后,在“熊掌与鱼不可得兼”需要作出关键抉择时,他们往往会不惜牺牲一切也要在书林里“捕猎”诱人的“熊掌”。得“熊掌”的愿望一旦落空,他们就会感到失望,行“减负”路的决心很快会产生动摇。

     在上学期期末考试后的家长会上,武汉市某小学三(2)班的班主任哭着向家长们鞠躬道歉,表示今后将“痛改前非”,再也不“减负”了。这位老师之所以道歉,是因为她所带的班在期末统考中,班级综合成绩下降到年级组倒数第二。据了解,这位30多岁的女老师过去带的班,学生各科成绩都排在年级前列。从上学期开始,她按照上级规定的“减负”要求,减少了学生的课外作业。可令她难堪的是,“减负”之后班级成绩下滑(《中国青年报》2月27日)。的确,“减负”之后学生的成绩普遍下滑毕竟不是好事,家长和老师对此应该共同找找症结出在什么地方,以便有针对性地应对困难。但不能“山重水复疑无路”就立马“变脸”,责怪都是“减负”惹的祸。

     “减负”的确很难,在“分分分”成为“学生的命根”后,在人们普遍走进“好成绩就是高素质”的认识误区后,许多学校就下定了将“应试教育”进行到底的决心。在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论“英雄”的今天,也同样以“胜者为王败者寇”的价值尺度来衡量学校。

     既然如此,就出现了学校空喊“减负”口号,暗地里在“应试教育”道路上“急行军”的现象。一位民办学校校长就坦言他们万万不会“减负”的,他说“减负”意味着学校和学生只能吞食“双输”的苦果而非“双赢”。既然如此悲观,谁肯草率“减负”?再说了,把学习当成负担的学生,你再“减”他也觉得重;但对那些肯“头悬梁、锥刺股”的学生,你越给他加油他越感到轻松。因众口难调,认识各异,才终使“减负”陷入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久而久之,“减负”成了“大合唱”,只适合在宣传舞台上“表演”,在校园里你想“引吭高歌”,不是“曲高和寡”,就是要遭受冷眼,被喝倒彩,坐冷板凳。

     正视“减负”,不能被暂时的困难压倒。这时候,用前些年的流行语“站直喽,别趴下”鞭策行“减负”路的教育工作者,能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与此同时,要想科学有效地“减负”,教师的教学素质也亟待提高。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这里的“相机诱导”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素质。真正地“减负”,是“减”去学生脑子里“只惟书本”、“只惟分数”的学业负担,积极培养他们的创造、创新能力。有了这把素质教育的“金钥匙”,何愁打不开“减负”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