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我们的教育 面临道德底线的挑战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3-04

  加强做人底线教育

  我们的道德底线面临挑战。

  挑战之一来自刘海洋事件。

  仅为了证明“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强”(据《京华时报》报道),犯罪嫌疑人刘海洋竟然将强腐蚀性的硫酸泼向几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则新闻随着大众媒体的传播震惊了世界。

  如果把硫酸泼向他,他会怎样?快乐?痛苦?这是最基本的生理反应。就他的受教育程度,硫酸的强腐蚀性他不会不知道。所以,他的话刚出口,世人惊讶不已。于是有人惊呼:这就是天之骄子的素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不顾常理,反复让几只熊品尝痛苦。看了报道后,许多读者不解的是,为什么他不具有起码的怜悯之情?为什么他的好奇心不受常识和常理的支配?

  有人认为,他有心理疾病。有人认为,他缺乏法制观念。也有人认为,他缺少基本的道德教育。但是,我们认为,他缺少做人的底线教育。而这个底线教育不是学校课堂能解决的。这个底线教育既不是道德教育,也不是法制教育,更不是科学教育,而是生活教育。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那样:“生活即教育。”人,是生活的人;人,是社会的人。只有生活才能教会他什么是痛,什么是苦,什么是危险,什么是人生七味;由此及彼,理解他人的苦怒哀乐。生活是人社会化的基础。只有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教育才能让人真正社会化,只有社会化的人才能体会到什么是人之常情。道德是人之常情。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遵守法律是人之常情。因此,只有具备了人之常情的人才会明白道德,才会遵循道德,才会遵守法律。因此,对于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继承了多少了知识,而是充分地体验社会生活,其间当然需要予以适当的引导。正如《国语》所言:“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

  生活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家庭不能剥夺他们体验生活的机会,更不能剥夺他们体验生活的权利。我们应该反思:家庭或家长是否剥夺了孩子们体验生活的基本权利,压缩了他们体验生活的空间和时间?不少家庭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错位,忽视对子女的社会生活教育,大有代替学校教育之劲头。学校是否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们体验生活,体验社会?社会是否向青少年提供了体验生活的空间,提供了体验生活的榜样?我们的社会应当向广大青少年提供体验生活的空间,并以明确的是非标准熏陶他们。

  一言以蔽之,社会生活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无论是法制教育,还是道德教育,都要有社会生活基础。社会生活教育是做人的底线教育,应当予以加强。让两亿青少年充分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从中塑造出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正视新闻道德缺陷

  我们的道德底线面临挑战。

  这个挑战也来自我们新闻界。

  对于这起突如其来的新闻,有些媒体的反应令我们失望。只要看一看标题就足矣:“大学生,你干吗跟熊过不去”、“清华学生跟畜生作对”、“清华学生做骇人听闻事”、“名牌大学生用硫酸烧伤5头狗熊”、“各界人士抨击清华大学学生伤熊事件”、“警方预审清华学生伤熊案”……

  报纸上的标题是新闻眼。那些黑又大的标题展示了各个媒体的新闻眼。眼是聚焦之器,眼是心灵的窗口。这个聚焦之器把广大读者的视线引向何方?即这样的报道在向读者传递什么信息?犯罪嫌疑人似乎不是刘海洋,而是“大学生”、“清华大学”、“清华学生”?

  名为大学生的刘海洋做了出乎人们想像的事情。没错,刘海洋的身份是大学生。从新华社等媒体的报道看,伤害动物园熊的事件完全由他一个人作为,怎么变成了“大学生”的?一位清华大学教授打电话对记者气愤地说,有的媒体怎么连“大学生”这个集合名词都不懂!刘海洋是大学生,但他代表不了大学生;更何况大学生并不等于刘海洋。

  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集合名词的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而它所反应的是某些媒体的新闻理念,更是某些媒体职业道德水准的真实写照。准确报道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当然也是最高要求;而准确报道的基础是准确用词,或准确描写。目前有的报道忽视作为自然人的刘海洋个人,而在刘海洋的社会身份上大做文章,似乎存在追求轰动效应的嫌疑,追求轰动效应有失公正,这也是职业道德准则所不容的。

  目前,有报道已不是在讨论刘海洋事件本身,而有引导社会讨论大学生整体、清华大学整体的趋向,甚至有伤害大学生、清华大学名誉的嫌疑。刘海洋事件的报道如同几年前大肆宣扬“好学生杀死母亲”一样,我们新闻职业道德再次面临底线的突破。如此报道的媒体也突破了道德底线,甚至侵害了一个社会群体的法定权利,特别是他们的名誉权。

  从目前有关刘海洋事件报道看,确实留下了部分缺憾,这是我们新闻职业道德缺陷的具体表现。从这些表现看,加强道德修养和道德建设,不能都成了指点他人的话题,首先要自警、自律,特别是享有社会舆论监督权利的新闻界,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已迫在眉睫。

  培养科学安全意识

  刘海洋把硫酸泼向狗熊,致使它们失眠、失聪、失去味觉。可见,硫酸的危险性。

  硫酸属于强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这是基本常识,刘海洋肯定学习过,现在我们不明白:他是否知道硫酸的强腐蚀性?他是否知晓硫酸强腐蚀性的威力?也就是说,他是否知道硫酸的危险性?

  从我们现掌握的情况看,刘海洋并不明白硫酸的危险性。这是否是我们科学教育上的失误?现在,这种教学上的失误已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科学教育或教学是否在告诉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明确地告诉了学生各种各样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即科学的使用、合乎社会道德的使用。科学技术用好了就是人类的朋友,用不好就是人类的敌人。这是我们科学教育必须注意和贯彻的一个基本原则,因为科学技术是社会的产物,必须有利于社会的安全,因此其发展和利用必须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

  从普普通通的硫酸,到先进的原子能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航天技术以及信息技术,都有一个社会安全的问题。科学技术的安全性是人类发展科学技术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科学技术的安全性已是社会普遍关注的议题,学校的科学教育教学理所当然予以讲授。我们认为,科学安全性教育至少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生命安全、人类道德、生态伦理,当然这三方面是相互关联的。

  例如原子能技术,它的和平利用就是典型案例之一。原子能技术的和平利用是科学的人文关怀的胜利。科学的人文关怀应当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实,不仅仅原子能技术要和平利用,一切科学技术都要和平利用。科学和平利用的教育是培养科学安全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万万不可忽视。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在人类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制约下进步,这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是,无论是课本内容还是教学实践,基本上不讲述这个方面的内容。例如有关基因技术的社会安全问题,多本中小学的自然和生物学教材就没有涉及,我们了解的几所学校在教学中也没有补充进去。这是否是教学脱离社会的典型表现?

  诺贝尔奖的光环也掩盖不了它带来的深重灾难的环境问题,滴滴涕与其说为人类控制病虫害发挥了巨大作用,不如说它破坏了人类与昆虫的生态关系。《寂静的春天》唤醒人类重新认识滴滴涕,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环境安全性,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环境运动兴起。确实,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安全是人类社会生存安全的基础。尊重其他生命,保护其他生命安全,实际上等于保护我们人类。环境保护运动是人类矫正科学技术发展航向的社会运动,促使科学技术改变其提高生产力、破坏环境的格局,成为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环境安全的手段。生态学的诞生,生态伦理学的问世,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为人类矫正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当代人类社会安全发展的科学理论。我们的科学教育必须将这些内容纳入进去,生动活泼地教育广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