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读古书 用传统文化作生命底色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6-21

  6月3日,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篮球馆,三帆中学(二附中初中部)初二年级“诗文诵读比赛”正在进行。初夏的北京,气温已高达34℃,大灯环照的篮球馆里没有空调,但丝毫不影响同学们积极踊跃的情绪。个人抽签背诵、个人推荐背诵、集体背诵,三轮比赛在热烈的气氛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琅琅书声,一浪高过一浪;群情激昂,掌声此起彼伏,旁观的我仿佛也被带回了生气勃勃的中学时代。

  听陈如邻书记介绍,北师大二附中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三兼优一发展”——人格和身心发展兼优,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兼优,人文素养和科学修养兼优,个性得到健康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二附中的办学特色之一,每年一次的“诗文诵读比赛”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诵得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思索。

  二附中编印的《诵读诗文选》,包括诗词曲选、文选、名句选及必读书目,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学习、背诵《诗经》以来的127首诗词曲,熟读58篇优秀散文,学记142条名句格言,阅读310本中外名著。关于诗文诵读活动,洪良木老师说,中学生思维敏捷、记忆力好,接受能力强,正是读书的最佳时期,应当抓紧时机读一些好书、背一些好诗、记一些名句,一辈子将受益无穷。

  诵读比赛的评委之一,三帆中学的语文教研组副组长周小春介绍说,比赛分口头(背诵)和笔头(测验)两种,每个人都要准备,然后抽签(学生和诗文分别编号)进行团体比赛,因为每个人的表现都与集体荣誉密切相关,所以谁也不敢掉以轻心,个个认真备战。每次比赛前,校园里真是书声琅琅,所有的同学都被调动起来了。

  说到诵读的必要性,周小春认为放开声音,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本来就是咱们国家古代最常见的一种学习方法,就像朱熹所说的,“诵得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思索。”诵读不仅有利于理解诗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有利于增强记忆,还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通过诵读,脑子里积累的材料多了,写作或讲话时才能信手拈来、出口成章,对人的气质和自信心的培养也很重要。因此,诵读始终是二附中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始终受到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重视。

  另一位语文老师王玫补充道:“上台诵读,对学生的口才和表达能力都是一种挑战,尤其是集体背诵时,诗的气势被充分衬托出来,真的很感人。另外,诗文诵读活动不仅对学生有好处,对老师也是一种促进。说实话,我的古诗文储备还是初中的老底,每当讲到以前背过的课文,心里就不会发毛,否则就觉得没底。学生都会背那么多东西,当老师的也得会啊,不然难以服人。”

  学生们怎么看诗文诵读活动呢?

  高一(5)班的张巍巍的话颇具代表性:“反复吟诵《诵读诗文集》中的名家佳作,融会贯通,行之于笔墨,出之于谈吐;言则有理有据,文则有辞有情,十分有利于加强人文素养,提高思想认识,可谓一举多得。”

  初二(4)班的张夏说,诗文诵读活动锻炼提高了背诵能力,对学英语挺有帮助的。他们班去年比赛成绩不理想,只得了三等奖,奖状贴在教室里,天天起着警示的作用,今天憋着要“翻身”呢。

  正在读高三的杨柳是个学理科的女孩,说起从初中就开始的诗文诵读活动带给她的收获,杨柳说:“学校编的《诵读诗文集》挺适合我们的,就不用我们自己去搜集了,喜欢哪个作者的作品,可以下去找来多看。浸染在注重人文教育的校园环境里,逐渐把中国古诗文的精华变成自己的人文修养,二附中的学生站出来就跟别的学校不一样,看问题要更全面、更远一些,这是比语文考试得高分更大的收获。”

  《论语》中蕴含着一种朴素的生命的大智慧。

  二附中校门口的黑板上每周展示一则《论语》,已经坚持了好多年了,令人印象深刻。去三帆中学采访时,迎面看到就是用遒劲的笔法书写的《论语》及解释: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下面是注释——1、食:通“蚀”,亏损。2、更:改正。)看到这熟悉又陌生的句子,我不由得驻足凝思,感触良多。如果说镜子的作用是让人正衣冠、注意外在形象,这写着《论语》的黑板不就是一面让人端正言行、洗涤心灵的特殊的“镜子”吗?

  自1997年开始,二附中在全校开展了“人文知识系列宣讲”活动,宣讲内容有“读《论语》、讲修养”、“古今中外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贡献系列介绍”、“学人文讲修养”。宣讲采用讲话形式,由老师及国学社的学生在每周一升旗仪式后向全校同学宣讲,几年下来,同学们的反映是:听着有意思、听后长见识,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作为二附中的初中部,三帆中学也保持了每周一升旗仪式时由老师和国学社同学轮流宣讲《论语》的优良传统。用周小春老师的话来说,全校师生在操场宣讲《论语》,与一个人静止地学《论语》完全不同,那种宣讲是非常富有感染力的。

  为什么选中了《论语》呢?

  校长林福智说,《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它的内容很广泛,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各方面的言论。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世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以儒家思想为特征形成的儒学文化圈里,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就不能对儒家思想无所了解;要了解儒家思想,就不能不读集中体现儒家思想的《论语》。当然,读《论语》不是单纯的学知识,我们要求学生本着“立修齐志,读圣贤书”的态度来读,目的是用传统的优秀精神来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使自己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认真学,学进去,就一定会终生获益。

  陈如邻书记则从做人的目标上看《论语》的作用,他认为孔子所说的“博学而笃志”的“志”,其实就是指“目标”,目标有大有小,大的目标是立志成才,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为建设祖国努力奋斗,小的目标就是学校提出的“三兼优一发展”。《论语》中关于学习立志、品德修养和为人处事的格言警句,应当成为学生们的座右铭。学习《论语》,就是想让学生的头脑里装进中国伦理道德的精华和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立志”、“学习”、“修养”、“处事”等方面受到启发,得到教益,求真、崇善、爱美,做一个正直、谦逊、广闻博见、与人为善的人。经过全校性的学习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一组初二学生的周记中,孩子们学《论语》的感受和反思是那样率真而坦诚——

  “初读《论语》,很是乏味。繁体古字让我们很难读懂,文言文又很难理解,老师让背,我们都觉得很无聊……但逐渐理解、消化《论语》后,我竟发现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提高了。”(郑天卓)

  “学习《论语》中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使我想起一件小事,就是我每次发卷子的时候,都会留心不把有点破损的卷子发给自己。其实我没有权力这样做,更没有必要。事情虽小,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我以后要处处注意细节,完善自己。”(张小粟)

  “《论语》带给我的是一次次顿悟,一个个体会,和按着去做的一个个成果。学习《论语》不是听天书,需要用心去体会,尝试着去做,才能一步步提高自己的修养。”(王天纯)

  “我对孔子提倡的‘恭、宽、信、敏、惠’中的‘宽’颇有感触。一个有成就的人,必定是可以宽厚待人的。如果与人相处的时候过分地追求完美,老是用放大镜看人的缺点,不断指责他人的过错,就会失去朋友和合作伙伴。现实生活中的我,能做到善待别人,却很少宽以待人。今后,我要向这方面努力。”(杨毅涵)

  “《论语》中看似‘大道理’的话,恰恰是我们学习与生活最好的‘指南针’。品读《论语》,品读《论语》中的诚信、正直、宽厚、真诚、谦虚、律己、孝道、勤敏……是掸落心灵中世间尘土,重拾人性中淳朴、善良的品德最好途径。”(董欣欣)

  “读完《论语》,你会发现孔子就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师长。《论语》中阐述的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刚、毅等基本规范,与其说是道德,不如说是智慧,一种从极朴素的自然规则中演绎出的生命的大智慧。”(孙昕萌)

  “物欲膨胀的社会更加迫切地呼唤人类善良的本性,更需要在内心深处寻找一片纯净的天地。学校对我们进行《论语》教育,就是希望我们找回古人善良的本性,把它传承下来。我相信,无论时代怎么变换,一份立志追求理想,严于律己的责任感总能与时俱进。”(殷晴飞)

  学了很多年《论语》的高三理科班女孩谢晶说:“我从小就被家长‘勒令’背了不少唐诗,好像天生就挺爱好古典文化的。初一开始学《论语》,对古典文化更加有亲近感,促使我找《论语》来看,那些睿智的先哲名言对我的确很有启发。”

  立修齐志,读圣贤书。

  从本学期开始,二附中又开展了“学人文讲修养”活动,学习过程采用“讲话”形式,每周宣讲一条“语录”,由师生共同完成。为方便师生学习和保存,二附中专为这次活动编写了《学人文讲修养》的小册子,辑录了老师学生推荐的人文“语录”90条,包括《论语》60条,《孟子》12条,《礼记》12条,《庄子》6条,按立志、修身、治学、交友等顺序排列,每年约宣讲30条。书中还有对宣讲内容的要求:“应言之有物,重点分析阐明原句意义,领会精神实质,引申应适当联系实际,有针对性,让师生受到教育和启迪。”

  一进校门就可以看到的“名言专栏”,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一枚一句《论语》的可爱书签,人手一册的《学论语讲修养》、《诵读诗文选》、《学人文讲修养》,一年一度的人文知识竞赛和诗文诵读比赛,每学期8次的人文知识讲座,两年一度的“读书节”和“艺术节”,语文老师组织学生每次语文课进行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以学习、宣传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为宗旨的“国学社”、“国学奖”……丰富多彩的人文素养读书活动,构成了二附中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点点滴滴地滋润着孩子们渴求真理的心。

  在林福智校长看来,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摆脱社会上那些世俗、功利的影响,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正面灌输不行,靠说教式的讲大话、空话更不行,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立修齐志,读圣贤书”,读书,读人文书,读人文大师的书,激发道德修养的要求,才能“修身养性”,做有良好道德的人。

  林校长还说,从成才的角度看,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人才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创新人才所要求的那种追求真理、热爱科学、求新求异的精神,正是人文教育所培养的精神。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说他在西南联大打下的哲学和历史基础,对他以后的成就起了很大的作用。钱学森教授讲过他的夫人所从事的音乐艺术对他的科学研究有很大的帮助。著名数学家王梓坤教授把每晚坚持看一小时专业以外的闲书视作最大的精神享受,看他的《科学发现纵横谈》一书,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和方法,更能受到书中哲理、精神和文采的启迪、熏陶和感染。

  高二(9)班的何梦舒同学把二附中的人文素养读书活动总结为“丰富人文知识”、“发展人文能力”、“形成人文精神”的三个阶段。她说,“这一活动的意义在于使我们懂得并了解人文领域的基本常识,熟悉世界历史中人文领域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贡献,逐步挖掘社会发展的规律,运用人文知识分析历史及现今的诸多现象,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解决实际问题并发展人文能力,最终内化为个人坚强的人文精神。”

  从17岁高中生的这番话中,北师大二附中人文素养读书活动的成效卓然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