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资金、师资流向对初中冷落了些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7-26

     本报昨日报道了小学生升学时择校颇多,民办初中几成“重点”的现象后,引起了各界关注,出谋划策。“多管齐下,让初中办学水平再上层楼”成为议论焦点。

     日晖新村小学一位家长当夜来电说,他的孩子明夏也要升学,尽管自己到时可能免不了“跟风”,但总觉得家长们的举动会进一步人为拉开校际距离,“创造重点”,于事无补。

     普陀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老师则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自己刚刚送走的一届学生中就有择校的,使不少小伙伴十分羡慕。而一些没为子女择校的家长中,甚至还有了“委屈了孩子”的心理。

     和前面的那位家长一样,这位老师也希望各个初中学校的办学水平能再上层楼,“不分伯仲,自然就避免择校现象了”。

     虽说“不分伯仲”既不现实,更不利竞争促进,但事实上办好初中各校,提高教学水平,一直是上海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着力进行的。仅近年来本市就陆续改造了230多所初中薄弱校,实施了“达标工程”;还从制度上明确了教师,尤其是高水平教师的流动。

     不过也正如市教委有关领导日前在接受中央某媒体采访时所认为的,对比能以升学率来提高声誉的高中,有关基层部门无论在资金,还是师资的投入都不及前者,相对来说对初中确实冷落了些。

     如何让相对的“软肋”变硬?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今天特意向本报提供了他们的建议。

     该建议提出,为进一步加大对初中教育的投入,上海有必要制订有关“义务教育投入”的地方条例法规,由市政府对区县财政收支的具体内容予以明确的规定和监督,以保证地方对教育的投资。同时,为改变一些区县对初高中的投入不平衡的现状,可以实行财政统计初、高中分列等措施。

     对于本市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初中阶段民办或转制审查控制的举措,该建议进而提出,在不妨把民间办学积极性更多引导到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同时,尝试变好学校转制为“末位转制”。这种转制虽启动不易,但若成功,意义非凡。此外,市政协还建议,在改造薄弱初中的同时,继续探索多办九年一贯制学校,也是给择校热降温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