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离异父母难给温暖 电脑抢夺童年时代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8-20

  孩子是未来的主人翁,我们今天对他们的教育将塑造出这个社会的明天,然而就因为成年人的漠视,在孩子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甚至无能为力去解决的问题。

  网上的一代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也进入了儿童的世界。据有关资料表明,在美国,两三岁的孩子就开始接触网络,7岁就可以在网上自由“冲浪”。随着与世界接轨的速度越来越快,在中国,有的学校从小学起就开设了计算机课,网络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小的孩子的“眼球”。在计算机和网络这个新生事物上,许多孩子正在成为他们父母的老师,出现了可喜的“反哺”现象,但问题也随之出现。

  今年上小学四年级的小江在学校的重点班里学习,还获过数学竞赛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自从家中买了电脑可以上网后,他的一系列“自闭”行为开始让父母手足无措:他成天不和父母说话,躲避与他们见面,在家时,就一个人在自己的那间屋子里,把门关上,吃饭时也坚决不露面,每次都得等到父母出去了,他才走出自己的屋子。

  在家里没买电脑之前,小江是家和学校附近网吧的常客。由于沉迷于上网,他旷课、缺课不少,学习成绩急剧下滑,好胜心很强的他深感在老师、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家里买了电脑后,他有时就坚决不愿去学校了:他不想见同学和老师,因为他们让他深感压抑,只有在网上,他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与自尊。

  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小江不与父母说话。当父母试图阻止他上网,强迫性地与他交谈时,他显得烦躁无比,甚至还出现了暴力倾向,想拿啤酒瓶砸父母。

  小江的父亲是个司机,母亲是干部,平常并不接触网络,只是为了儿子能够应对未来社会的需要,他们才把电脑买回家。“怎么会这样?”他们痛苦至极,四处求助。

  在父母的再三劝说下,几个月不与家人说话的小江终于勉强地走进了心理咨询室。第一次咨询出来后,他脸上露出了令父母欣慰的笑容,并开口和他们打招呼:“我可以去上学了。”他还表示愿意继续来咨询。

  但去学校上了两天课后,小江又坚决不愿再去上学了,因为曾经很欣赏他的老师这次却对他说:“你居然还有脸来上学!”小江拒绝再次接受咨询,回复到“自闭”的状态中,最后被迫休学,终于没能摆脱掉网络的阴影。

  网络是这个时代的新生事物,但对于尚欠缺对真实与虚拟世界的认识、区分能力的少年儿童来说,其负面影响更容易被放大,由此产生厌学、焦虑、妄想等不良的网络综合征。这些孩子对教材不感兴趣,自闭伴随着焦虑,在人群中感觉不到快乐,更容易出现回避与人交流的倾向。对此,有关专家认为,舆论在宣传网络进步性的同时也应告知其消极面,更应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管理;同时,在“从娃娃抓起”的电脑、网络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让他们学会拒绝诱惑,明白自己究竟想从网上获得什么。

  抱着不放的一代

  四年级某班的优秀班干部小敏最近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作为班上的生活委员,小敏负责管理班里每天早上的卫生值日,但很多时候,来值日的不是班里该值日的同学,而是他们的家长,父亲或母亲,更多时候来的是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不管谁来,我们把地扫了不就行了?”这些大人往往这样对诧异的值日官小敏说。但这些大人们的打扫总是匆匆忙忙、潦潦草草,为了确保班级能获得卫生红旗,小敏总要在他们走后,再补充打扫一遍。往往在她补充打扫的时候,同学们陆续到校了。“我奶奶扫过了,你为什么还要扫?难道我奶奶扫得还没你扫得干净吗?你还不是为了在老师面前表现!”看见小敏在补扫,当天的值日生往往如此发难。有的甚至质问小敏:“是不是你没有爷爷奶奶帮你扫地?”

  不久,这些愤愤不平的被代扫者们结成了一个联盟,他们商议要报复那个“为了在老师面前表现”的人。当小敏又一次补扫时,他们就一齐揪住小敏,威胁说:“如果告诉老师了,就得挨打。”可怜的小敏不敢再为“爷爷奶奶”们补扫了,但“爷爷奶奶”们打扫的卫生的确又难保高质量,于是小敏的班里就老得不到红旗。处在这样的两难境地中,生活委员小敏苦恼不堪,有时甚至深感孤独,她不知道自己究竟错在了哪里?

  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的“新新人类”诞生。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成果,他们处在物质条件空前丰富的生活环境中,社会思想氛围的逐渐开放,也使他们小小年纪就有较广的知识面,心智两方面都成熟较早。老师、家长纷纷有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小学生什么事都懂,有的简直就是人精。”

  但与此相伴生的则是他们的懒惰、缺乏责任感,而家长的事事包办、抱着不放则更令人心忧。对此,有关专家呼吁,家长必须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或是玩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父母要让他们有发展的空间。家长把空间都占上了,孩子的空间又在哪儿呢?就像小草、小树没有了正常的发展空间,它可能就要歪着、斜着长了,养分越充足,它歪得越厉害。”

  问题家庭中的一代

  从李桦有记忆起,父母就在吵闹打架,在他们的吵闹声中,他长大了,上到了六年级。那年,父母离婚了,他被寄养在奶奶家。他的脑子里,挥之不去的是妈妈厉声斥骂爸爸的声音,这让他觉得女人都很厉害,而奶奶也总是对他念叨,你妈妈不好,在外边搞情人。这让他不明白:“大人们为什么要结婚?”李桦想:我长大了不想结婚。沉默的他,小小年纪,心灵上就有了一片阴影。

  与沉默的李桦相比,父母离婚的小杰则是一个过分顽皮、好动的孩子:上课时,他四处拍打周围同学的头,出手极重,老师一转身写字,他就藏到了桌子底下,与老师玩起了“捉迷藏”。在家里,奶奶也管不住他。

  老师对小杰父亲的建议是:没有母亲,成天出差在外的你是管不好他的,要阻止孩子继续学坏,只有送他到儿童教养所。焦虑的小杰父亲找专家咨询,得出的结论是:这孩子得了“感觉统合失调症”。而且,母爱的缺失,使他的心灵变得残忍。专家决定对小杰进行感统协调训练,要求他的母亲必须到现场陪孩子。但母亲来了几次后就不来了,她说,自己公司里的事情实在太忙。最后,学校终于不能再接纳小杰了,无计可施的小杰父亲真想把孩子全托给那位专家,但那会是孩子长久的寄居之地吗?

  王女士是一位事业有成的记者,但近来却越来越觉得女儿成了自己的一块心病:女儿上幼儿园时,她离婚了,与女儿相依为命。女儿是个好孩子,很知道关心她,但每次她下班晚了,女儿都会哭,总是伤心万分地对她说:“妈妈,你还没回来,我好担心你啊!”她很看重女儿,全身心地培养她,希望她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王女士老是对女儿讲做人应该坚强。“但她为什么老是这么爱哭呢?给人的感觉老是可怜兮兮的。她为什么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开朗、快乐呢?”这让她的歉疚感日益强烈,以致工作也失去了往日的干劲。

  日益增高的离婚率正成为这个时代成人感情世界的“流行病”,家长在捍卫自己婚姻质量的同时,该如何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呢?下面是有关专家的忠告:闹离婚时,请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攻击;不论孩子判给了谁,另一方都没有撒手不管的权利;最后,要向孩子讲清楚这个世界需要学会坚强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