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在校大学生半数系“民”门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08-18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上学一定要上国家办的,尤其是大学,清华、
北大,那才是正宗,否则就如同掺了水份。头几年,许多家长宁可让
孩子再读一年重考也不愿上民办大学。在他们看来,上民办大学没有
荣誉感,更怕学不到真东西。

  这几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式向大众化乃至普及化过渡,以及
“花钱买教育”的观念逐渐普及,愿意投资让孩子接受更好教育的人
越来越多。那些愿意掏钱却没学上的、已经被国立大学录取了却对专
业不满意的,纷纷将目光移向悄然成长起来的北京民办教育。尽管今
年高校扩招,市教委主管社会力量办学的社管办,这些日子依然是从
早到晚电话不断,平均每两分钟一个,都是咨询民办高校的。市政协
教文卫体委员会与本市7个民主党派以及市教委教研院合作,今年3月
至5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发展民办教育十分
支持和支持的人近90%,而对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发展民办教育的支持
者高达94.9%。北京民办教育逐渐摆脱了低人一等的尴尬境地,浮出
水面。

  其实,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民办教育大都十分发达。像美国、
日本,私立大学占70%至80%,我们熟悉的美国的哈佛、日本的早稻
田都是私立学校。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如此
的广泛、巨大,由政府独家办教育是远远无法满足的,更何况我们的
国家还并不富裕。

  北京作为文化古都,民办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解放前的大
学和中学里,私立学校都占了半数以上。像辅仁、燕京、育英、贝满、
汇文等,都以质量优良、办学严谨而著称。解放后,政府对私立学校
全面接管。“包下来”一方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另一方
面却也给政府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大包袱,经费短缺又反过来制约着教
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北京的民办教育重新兴起。伴随着一曲曲动人的创
业之歌,一个个白手起家的学校拔地而起。被称为“民办教育排头兵”
的蒋淑云,从短期培训班起步,经过14年的努力把中国科技经营管理
大学发展成为拥有在校生13000人、教学大楼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超
过亿元的大校;许多专业的毕业生每年都被用人单位预订一空。燕京
华侨大学,建校之初是所“四无”学校:一无国拨资金,二无国家编
制的师资队伍,三无校舍,四无国家认可的学历,就靠着几万元的贷
款创业。15年来,它已跻身于北京市乃至全国民办高校的先进行列。

  1982年北京出现了第一所民办大学“中华社会大学”,1992年,
北京第一所私立中学———北京市私立正则中学成立。至今,北京市
的社会力量办学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从幼儿园到大学应有尽有。17年
来,不向国家伸手要钱的民办学校已为社会输送了数以百万计的人才,
其中光96所民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就有25万余人,每两个在校大学生
中就有一个来自民办高校。截至今年5月底的统计,全市已有社会力量
办学的教育机构2147所,在校学生总数85万人,开设各种专业近千种,
积累资产近30亿元,已初步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多科类、多层次的
北京民办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