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秦学林曾做过多年小学民办教师,这次他是由老家河南省固始县教委派来给本县在京流动人口子女扫盲的。秦学林本人教数学,不久前刚中专毕业的女儿也来给他帮忙。眼下这所“小学”已有近两百名学生,绝大多数来自河南、安徽。教室里长短不齐的桌椅也都是从“破烂王”那儿收购的,而教具只有几盒粉笔。
有关部门调查显示,目前北京市这类由外来人口自己创办的非正规学校有一百多所,大多数位于外地民工聚居的城乡结合部。据办学者说,这些孩子随从事小商小贩的父母来到北京,他们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无力向当地正规学校交纳高额的借读费和赞助费,于是只好把孩子们送进这种专收流动人口子女,收费低廉、条件简陋的“打工子弟小学”了。
国家教委、公安部制定的《流动儿童就学暂行办法》已于一九九八年三月二日正式颁布施行,其中规定流动儿童就学,以在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借读为主,也可入民办学校以及专门招收流动儿童的简易学校接受教育。招收流动儿童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可依国家有关规定按学期收取借读费。不过目前这个《规定》在实施过程中还遇到一些阻力,当地一些正规中小学往往凭各校间“不成文的规定”,同时对外籍学生收取高额的“赞助费”,从几千元到十几万元不等,使多数学生家长不堪重负。
大量存在着务工子弟学校的现象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日前,北京教委表示,将结合全市的实际出台《流动儿童少年入学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使务工人员子女有一个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机会。市教委还明确表示,将采取措施严厉整顿本市中小学乱收费的现象,以确保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正规学校的顺利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