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部门采用高科技手段对哈市20余家幼儿园的700多名3至7岁幼儿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测评,发现部分幼儿大脑开发不均衡,有的欠缺,有的过剩。病态的早期教育正在“磨损”孩子的基础素质。
病态一:开发错失“黄金期”
幼儿期的大脑发育能力各有分工: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等,每一项能力都有它的黄金“开发期”。据市心理健康指导学校专家讲,1至3岁是口语能力形成敏感期,3至4岁是符号期,4至5岁为书面语言期,5岁以后则为图形期。抓住敏感期,能力培养事半功倍;错失“黄金期”,今后再弥补也变得很“夹生”。
病态二:懂得越多越“弱智”
识字卡、背唐诗,许多家长认为,幼教就是小学的“提前版”,致使大批“神童”出现行为弱智。在一家幼儿园中,测评人员用一件玩具测查孩子的交往能力,却发现大多数幼儿非夺即闹,根本没有商量和沟通。专家指出,3至7岁是孩子的游戏期,要在自然的玩耍中养成协作、友爱等行为能力,而盲目“填鸭”只会扼制心理和性格的健康发展。病态三:挖掘“特长”随大流儿“你看看人家……”,不少家长“兴啥就给孩子补啥”。专家称,特长挖掘决不能随大流儿,要遵循两条:一是看孩子有无兴趣,二要看孩子是否具备发展此特长的整体能力,否则好心误了“前程”,“‘个性化’是孩子应对未来最具竞争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