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反作文”反出真作文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11-02

  从2000年上半年起,百年名校南京师大附中开始了一项名为“反作文”的作文教学改革——加大学生自由作文的比例,在命题作文的形式和内容上注重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注重作文效率,在批改上使用“一句话评语”。这一“离经叛道”的改革给教学带来了一些有意思的变化,而最有价值的变化是大部分学生不再怕做作文了。去年下半年在高二学生中发起的“征题”活动,学生们拟出的一千多个题目使教师大开眼界,也使同学们大受震动,原来作文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在征题的基础上,一批学生无所顾忌地写出了他们最想写的文章。这些作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新意,作文变得有趣了。

  现在,江苏教育出版社选择490篇“反作文”佳作编辑出版了“反作文”系列丛书(《让思想自由地飞翔》、《与苏轼相遇在秋天》、《在这片湖边》、《没有麦田的守望者》、《一棵十八岁的树》),每册书分别有选编者的“编写手记”,每篇作文后面有选编教师的“一句话点评”。相信它对现行的作文教学,尤其是高考作文训练,将会有所启迪。

  ☆问:本报记者杨咏梅 ★答:南京师大附中语文教研组长王栋生

  “反作文”倡导:独立思考的精神 真实的思想情感 新颖的内容构思 独特的表达方式

  ☆为什么要发起这次作文教学改革实验?

  ★所谓的“反作文”,只不过是一种矫枉过正的提法,以期引起学生的注意,给学生的心灵打开一扇窗,“让思想自由地飞翔”。中学生,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有许多美好的愿望,浪漫的遐想,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对外部的事物,开始了怀疑……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是有价值的时候,他会选择写作。现在强调情感、价值、能力,可是如果学生作文只会说套话(或者说言不由衷),这是什么情感?有什么价值?要说能力,顶多是能对付考试而已。作为教师,我愿意自己的学生在文章中体现真善美,如果连这个也没有,我会认为自己的教学没有价值。

  ☆这种“反作文”与常规作文训练有没有矛盾?

  ★不矛盾。训练本身不错,错的是方法忽略教学对象。“训练”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写作能合格。如何检验这种合格?目前似乎只有考试。这就是说,得用一种标准去衡量,而这种方法的弊端早就显现出来了。这几年我参加江苏省高考阅卷工作,几次的总结都由我执笔,每次写到总的印象,都很难过:经过12年的母语教育,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就是这样的水平?今年高考作文谈“诚信”,江苏省有29万考生,竟然没有人能写出纵横天下、大气磅礴的文章!在一个不断变革的时代,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一个学了12年语文的高中毕业生竟然毫无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他的人文素质能合格吗?中规中矩的作文铺天盖地,已经形成气候,尽管近年来脱颖而出的高考作文,多数都有点“异端”,但相当多的学生已经接受了这样一种认识:作文要这样写。然而我们如果能追踪调查,可能会发现,一些考生从考场出去后,有可能终生也不再“作文”了。而真正有效的写作教学,应当担负起终生教育的任务,因为它注重的是写作意识与写作能力的培育。

  ☆您的意思是让学生先放开了写,不要受任何拘束?

  ★我们的思路是“先放开,再规范”,“规范”不是紧箍咒,不是锁链,不是束缚,而是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我在教学上有过一些困惑。1987年我带的第一届学生高中毕业,其中不少是我从初一一直带到高三的。有两位女生,初一时作文非常有趣,有灵气,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常常写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聪明话来,以致我改作文时常常先把她们的作文找出来改。可是到了高中之后,这种愉快渐渐少了,她们的文风越来越像官僚。为什么初一学生的作文往往很有灵气,到了高三反而才思枯竭?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1999年,我转回高一年级任教,就这个问题与徐志伟老师作了很长时间的探讨。我们发现,例行的作文教学总是想方设法给学生“上规矩”,而学生“规矩”了之后,再倡导他们自由写作,最好的时机已经失去了,犹如经过桎梏的鸟儿飞不高飞不远。依靠一种“规矩”去认识学生的写作,就是对学生的限制。如果换种思路,给他们以自由的天地,尽可能地让学生有自由写作的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的才思与写作激情,在他们对写作产生兴趣时,再加强基本功训练,稍稍教给他们一些“规矩”,效果可能会不一样。

  ☆这种自由写作状态对每个学生都适用吗?

  ★在阅读的质与量上,同年龄的学生起点不会一样,兴趣也会不一样,因此,有一个自由阅读的时间,有利于调整一个教学群体的状态。其实即使“调整”,也不能把一个群体的学生调整到一个水平线上,而且从发展学习个性而言,也没有这种必要。

  同样,在写作能力上,学生起点也不一样,无论是认识水平,还是表达能力,写作的志趣,都不可能在同一水平线上,在这一阶段,过多的用同一尺度的命题作文方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最佳状态。因为任何一个命题都只能适用于一部分人,而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人。让学生进入“自由写作状态”,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才能。

  这也是一种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写作优势,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最想写的题目。比如一位同学写的《我的1919》,让我感奋,几乎为之落泪。这篇文章虽然有点粗糙,但是写得很大气,从这里我看到了青年的胸襟抱负,也看到了一个站起来的人!试想,在一个比较长的阶段,学生在学习上能处于一种自由状态,这在主要学科学习中是比较难得的,可能只有作文教学具备这样的改革条件。

  ☆您认为目前作文教学改革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作文教学改革可以做的事很多,我认为目前最好能从研究学生的写作状态入手。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有一个误区,总是研究如何提高作文的“教法”,而不太注重学生的写作状态。学生愿意写作或不愿意写作,与他所处的知识状态、心理状态的关系等等,这些因素往往被一线教师所忽略。每个学生都可能会有一个写作的“爆发”期,是什么激励了他的写作?形成他最佳写作状态的因素可能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的随笔或“练笔”都比课堂作文要好。原因也很简单:没有命题,学生爱写什么就可以写什么,即使写得不好,也不计分。如果师生关系融洽,还可以得到更多的愉快,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一些学生很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如果写作是处在一种自由状态下的,学生将能发挥出他的潜能,而不大愿意说假话。

  ☆“反作文”训练对写作水平相对差一些的学生有好处吗?

  ★我想先得研究他为什么“差”。这也是对学生写作状态的研究,我不相信一个学生在多年的作文实践中真的就一点长进也没有。教师要善于发现他的兴趣所在,弱点所在,据我的观察,许多学生都是因为在写作的起步阶段遭到过多的否定而失去写作热情的,或者是受到过多的规矩约束而对作文望而却步的,现在我们让他们重新回到起点,可不可以?这次收入“反作文”系列丛书中的不少文章,作者都是原来所谓的写作水平差的学生,这些学生从此是否爱上写作我不敢断言,但是“反作文”训练让他们不再怕写作,这是事实。他们的作文观念变得比较自由,他们常常会想到“文章也可以这样写”,在评价他人的作文时,他们比较包容。“反作文”训练也适应一般中学,关键在于指导教师要把握好分寸。

  ☆其实“我手写我心”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啊?

  ★一个人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确是一件幸福的事,然而,能认识到这一点的学生在我们的学生中究竟能占多大的比例?在经过三年高中教学之后,这个比例又能上升多少?我们的作文教学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这个变化?写作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什么作用?这都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我教过的许多文章写得好的学生,各科成绩平平,有的语文成绩也并不高,有的学生还有不及格的科目。1987届毕业生中有位学生是留级下来的,六门主课均不及格,但是她的随笔写得特别动人,后来以一篇文章而在全校出名(她的这篇文章被全国十多家报刊转载并被冰心先生亲自点评),本人也因此而找到了安慰,这次成功支撑她度过了三年。这些学生往往是因为自卑而选择写作,在学校里,数理化的学习可以一个尺度去衡量评价,相对而言,写作(尤其是创作)没有固定的评价尺度,所以一些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愿意选择写作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因为这也许是一个能宣泄感情的渠道。为什么“反作文”教学开始时,一些原先学习成绩不高的同学忽然“冒”了出来,就很耐人寻味。

  ☆“一句话”评语与传统的评语相比有什么长处?

  ★现在语文教师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作文评语,虽然我校一直强调“重讲评”。但是学生作文没有评语也不行,而一些教师的评语水平无法让学生信服。记得看过一位老师的评语,“中心比较明确,结构比较完整,语言比较优美”,什么都说了,其实什么也没说。这位老师还叹苦经,说实在没法写,因为没有值得评的地方。没法写为什么还要写?因为学校要查,家长也有反映。其实,评语写多了,学生反而难有印象(当然值得细评一下的,一定要详尽一些)。我们主张“一句话”,其实要求很高,这句话要写得让学生有很深的印象,要写得让他再一次去反观他的作文,要对他以后的作文有指导作用,所以非得动脑筋。这次我们编《反作文丛书》,有的教师为一句话能想二十分钟,这对教师写评语的能力是一种考验。我估计一段时间以后,这种“一句话评语”会得到同行的认同。

  ☆您认为改变目前的作文教学状态,教师应做哪些努力?

  ★教师“方法少,变化少,自己疏于动手”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已经有许多同行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我认为形成因素很多,如观念陈旧,工作繁重,考试的“难度有余,高度不足”等等,但是有一点我不太理解:为什么语文教师自己不肯动笔?有的教师,直教到退休,也没有写出一篇能给学生看看的文章,学生自然不能服气。相反,“没有事写点论文”成了语文教师相互调侃的话(当然,一到评职称就想到要写文章了)。西安有所学校,校长请语文组教师少写那些没人看的论文,而要求他们每人每年必须在全国公开刊物上发表一篇文学作品。虽然也是矫枉过正,我听了觉得很有必要。我每年都要发表一些随笔杂文,感到自己的写作教学比年轻时有把握多了。我们教研组有不少教师都发表过文学作品,这也是附中作文教学观念比较新,教学效果比较好的一个原因。

  ☆“反作文”教学还存在什么问题?

  ★和任何改革一样,一项措施,一种做法的出现,总难兼顾到所有人的利益。比如有的学生写了五六年刻板的作文,对“反作文”反而不太适应,他们对模式化的作文却是轻车熟路,骑驴下坡,顺当得很。现在的“反作文”是想让他自由,可是他已经丧失了一些可贵的东西(比如想象力)。由于学生起点不一样,这种自由状态下的写作会给教学测评带来一些问题。另外,即使是这种开放式的写作教学,也应当体现一定的教学要求,高一年级应当达到什么状态?文体训练是不是一点也不要讲?是不是每个同学都有能力去“反”?日前还有待探索。同时我也想说,“反作文教学”是一种旨在提醒学生保持个性,培养他们写作兴趣的做法而已,至于理论上的总结,现在还为时过早。

  还有些具体问题。纠正一种倾向,也会带来负作用。比如,有位同学写了一篇《速效语文丸说明书》,形式新颖活泼,教师向学生一介绍,五花八门的“说明书”一下子出来不少。本来是为了“反”单一形式的,有的学生反而刻意追求形式,让人始料不及。(“反作文系列丛书”,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