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导孩子观察字形找出规律
     对一些象形字、会意字尽量从字形本身来解释字义,引起孩子们的识字兴趣。实践证明: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五六岁的儿童不仅能自己总结出“三点水的字多和水有关,木字旁的字多和树有关”等一般规律,还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出独特的记忆方法。比如,他们把“乌”字说成“一只没有眼睛的鸟”,把“熟”字下面的“四点底”称作“四个小蝌蚪”,“哭”字的一“点”是流下的眼泪,“光”字像太阳发出的光芒,“高”字变成了“有烟囱的两层楼房”,“兴”字呢?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穿着裙子高兴得跳起来的小女孩!这样,枯燥的字形在孩子们心中活了起来,他们觉得有趣,也就比较容易记住这些字了。
     对一些笔画较多的字,我采取了猜字谜的方法让孩子们记忆。当看到孩子们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一口咬掉牛尾巴”,“有个王医生,穿着白衣服,坐在石头上”,一边在纸上写出“告”、“碧”的字样时,我知道他们是很喜欢这种记字方法的。有些孩子还学会了自己编字谜,而这些孩子的听写成绩往往总是优秀。
     二、及早教会孩子利用偏旁部首查字典
     当孩子学会汉语拼音并能够数笔画时,就教他们用根据偏旁部首查字典的办法给不认识的字注拼音。因为用这种方法查字典时,必须先仔细观察字形。有些孩子未学查字典前对学习偏旁部首不太重视,一学查字典才知道偏旁部首很重要,从而促进了他们对字形的观察和记忆。特别是当儿童刚刚学会通过查字典将不认识的字读出音来时,那种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感到非常自豪。这时他们常常会自觉地到报刊上找不认识的字来查,有些孩子还抢着要“帮妈妈”查字典;而课堂上经常举行的“查字典比赛”,更提高了孩子们的这种学习积极性。这对他们将来自学中文是极有好处的。
     当中国孩子进入德国小学学习以后,他们的中文表达发生了问题,最普遍的是说“混和语”,即夹杂着德文的中国话,有时语序也受德文语法的影响出现了颠倒。为了让孩子能正确地用中文表达思想,很多家长开始让孩子学写周记,这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孩子们往往感到很困难,不少孩子为写周记而掉过眼泪。原因是他们总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不会写的字又太多。为帮助孩子们突破这一难关,我先请有经验的家长介绍自己的辅导方法,然后将这些经验印发给每位家长,在家长们的协助下教孩子逐步学会写周记。具体的做法是:每周给孩子们布置一个题目,同时给予一些词语或提示。让孩子根据题目先对家长口述,由家长口头纠正孩子的病句或“混和语”,然后孩子自己动笔写。不会写的字可先用拼音代替,写完后查字典解决。这样孩子们感到有东西可写,周记就不再是三五句的流水账了。每次课堂上的“周记讲评”又使孩子们有了互相比较的机会,知道怎样写才能通顺、生动,也就不那么害怕动笔写周记了。当然,题目是否出得合适是个关键。如圣诞节前写《圣诞节的彩灯》,做过某个游戏后写《做游戏》,仿照课文中的某一段话写写“家门口的景色”等等,孩子们都不会感到困难。《我爱……》这个题目儿童也很喜欢,他们尽情地介绍自己的爱好,写出了许多如《我爱画画》、《我爱打羽毛球》等很生动的短文。
     三、按照年龄来指导孩子的课外阅读
     德国的小学要求学生在二年级时掌握阅读方法,具备看课外书的能力;而中文由于其文字量大的特点,学生往往到五年级才能自如地阅读课外书籍。海外的中国孩子由于学中文的时间有限,四年级的孩子还在学国内二年级的教材并不奇怪,这样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一方面,因为年龄的增长,求知欲增强,他们渴求从书本中汲取知识。另一方面,他们掌握了中文词汇量却只能够阅读一些低幼读物。这使一些年龄较大的孩子产生了“学中文倒底有没有用?”的想法。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一些孩子半途而废,放弃了学中文。在海外教中文,“孩子越大越难教”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及时按年龄指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尝试的做法是:每周提供一篇短小的课外阅读材料给孩子们,内容有小快板、儿童诗、儿童相声、小故事等,先为生字注拼音,并附上一些问答题,在下一次的课上检查孩子们的理解情况。刚开始时,有的孩子不能脱离拼音阅读,有的孩子虽然能大声朗读,却不能理解所读的内容,但几次指导以后,这些现象就大为改观。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中文既有趣又有用,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中文的热情和决心:他们主动要求在课堂上表演、朗读或背诵这些课外材料,并且试着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找合适的文章阅读。我相信,只要由浅入深,持之以恒,孩子们就一定能攻克“阅读”这道难关,顺利地走进中文的知识宝库。
     (寄自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