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外国校长眼里的中国大学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7-26

     本报记者 温红彦

     连日来,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开展得热烈而有序。16位外国著名大学校长、82位中国大学校长济济一堂,切磋治校之道。虽然外国的校长们自己说是来向中国同行学习的,但事实上,我们的大学校长更珍视这次向世界著名大学校长学习的机会,更重视他们对中国大学的看法和所提的建议,期望这些建议能像他山之石,有益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大学和社会的关系:要为现实服务更要预见未来

     大学的主要使命是培养人才和学术研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又肩负起社会服务的重任,而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外国大学校长认为,大学参与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是应该的,但大学为社会服务不能停留在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还要能科学地预见未来社会发展的长远需要。

     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教授的观点更加明确。他在题为《21世纪大学的使命与角色》的演讲中说:“认为大学是驱动国家经济的关键力量,是错误的观点。过分要求大学进行能得到短期经济利益的研究,会使最有创造力的科学家脱离大学,最终导致科学研究的匮乏。”

     他认为,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需要政府、大学和工商界三方的参与。他对牛津大学教授的要求是,一年只允许教授有30天为公司服务,以保证教学和科研的完整性,防止教授的流失。他说:“我们的政策使大多数教授愿意搞教学和科研。”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具备哪些特征?美国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教授在他的题为《一流大学的特征及成功的领导与管理要素》的讲演中认为: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科,一流的成果,一流的学生,一流的设施,当然一流的领导与管理更是成功的要素。

     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抱负和愿望是在面临巨大变革的背景下产生的,而世界的巨大变革,使得我们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面临更大的挑战。

     卢卡斯教授认为,中国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的最大挑战是需要做一个明智的选择,选择在哪个领域增加投入。

     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教研究中心主任菲力普·阿尔特巴赫教授,在《亚洲大学的过去和未来:中国21世纪面临的挑战》的讲演中说:“目前大多数世界一流大学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发展才成今天的样子,现在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变得越来越昂贵,同时又存在着高等教育从公共投入向个人承担费用的观念转变。因此,同以往相比,在21世纪建立一流大学更加艰难。”

     一流大学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卢卡斯教授认为,创新活动只能源于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大学是一个包括所有学科的场所,在这里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清晰的头脑、想象力、领导能力等成功者所必备的个人品质,有了具备这些品质的人,社会进步就得到了保障。

     大学未来的趋势:走向高等教育大众化

     我国高等教育在向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迈进的同时,其发展还有另一大特点,那就是朝着大众化的方向阔步迈进。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空前发展,到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由1998年的643万人增长到1214万人,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提高到13.2%,就说明了这一点。

     阿尔特巴赫教授认为,要承认高校之间有差别,经费来源的组成和水平也不同,这一复杂性不仅在中国,在许多国家都是前所未有、不可避免的;中国面临的挑战是满足众多人口对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那就要进行协调,要明确不同大学的目标和任务。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要发展成为研究型大学,高等教育应该有不同的对象,应该分层次、多样化。

     谈到中国大学的未来,阿尔特巴赫教授说,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未来的趋势,私立高等教育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大学为国家政策研究提供智力支持也会变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