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教研室教研员束春华说,这种大开本的新教材像是一本精美的卡通书,里面五颜六色,像小学一年级数学课第一节是一幅生动有趣的卡通图画,画面上不再是老师微笑着迎接小同学的场面,变成了森林里的大聚会,有松鼠、狗熊、小鸟等数量不等的小动物,童话式的引入可以让孩子们的兴趣点一下子集中到书本上,页尾的问题显然没有统一答案:到校园里走一走,说一说有什么,有多少?像这样的提问还有,在讲解“分类”一章,出现的是一个凌乱的家居场面,题为“整理房间”,提问同学们哪几样东西应该放在一起,哪些是学习用具、哪些是衣服、哪些是玩具,其实也是在暗示孩子们应该学会收拾自己的衣物,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语文课是从用宋代邵雍的诗歌《山村》向孩子们讲解“一二三四五”。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教研室教研员邢志娟介绍,现在小学生一开学就开始学字,从“一”到“十”一气呵成,不再像以往,语文课一上来就学汉语拼音“a、o、e”,小学生上学1个半月之后才接触到字,加上“十一”长假,孩子们的兴趣被抽象的汉语拼音消磨了不少。况且,从认识“一”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反复听写、默写,使知识不关联。这套新教材之所以将汉语拼音放在了1个月之后,是为了让孩子们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再开始进入到正规的学习中来。
邢志娟讲,在某新教材的试点校,六年级的小学生洋洋洒洒地写出千字文随笔已经不足为奇,相比之下,大多数用老教材的小学生还是一写作文就开始抹眼泪呢。但是他们的不足之处是不可避免地有一些错别字,家长和老师应该对这些新问题能够有一个认识高度,孩子们写作先期达到一定水平,随后,在浓厚的兴趣的激励下,再逐步提高认字和写字的能力。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教研室教研员束春华介绍说,以往老师习惯让同学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统一思想,其实不是老师的主观行为,而是教材这样约束的,现在这套新教材不主张“千人一面”,而是倡导“千人千面”,孩子们能有多少想法就可以有多少种计算方法。以前在教授20以内加法的时候,总是统一为“大数法”,比如计算“5+7”,必须是将小数5分解为“2和3”,然后“用3去凑7得10,再加2”,这样即便学生有将大数7分解成5和2的想法也不成,因为书本上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现在呢,加法变成了“戏法”,像考察10,只是用2个方框分别出现在加号的两侧,等号的右边是10,随你怎样填写,答案五花八门,同学只要在等号的左边任意写下“7+3”、“2+8”、“4+6”等等,都算正确,答案的不惟一是新教材给孩子们开放的空间。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教研室教研员邢志娟介绍说,小学语文课程和手工、图画等融合得十分自然,这样可以既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可以一点一滴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像在课后练习当中,这样的题显得很活泼,“从没用的报纸、广告或说明书上剪下自己认识的10个字,贴在上面”,在一篇介绍太阳钟(日晷)的文章后面,留给同学们的课外作业是“自己做一个太阳钟、并向同学们介绍怎么做的”,还有“仔细观察雪花,在老师的帮助下,剪一个漂亮的雪花图案”。
在第一学期的数学新教材后记里,记者注意到编者这样重申教材即将达到的目的: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用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那么,没有了传统的大排行和无休止的练习,新教材给教学带来什么样的挑战呢?
有关人士介绍说,新教材一改建国50年以来老师教授、学生学习的前苏联的教学模式,变成了老师学生在课堂上一同主动地探究新知识的奥秘,新教材还将注重师生互相评价,不再是单一的老师考学生,师生将是一个合作的关系,谁的思路有创意、谁的方法有利于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那么他的经验就该推广,无论他是学生还是老师。而且,海淀区还要逐步探索小学生评估体系,以后人人一个“成绩袋”,里面装着他们的得意之作,既可以是一张精美的手工,也可以是一张成绩优秀的试卷。
胡光锑预言,知识面宽、想像力广、善于创新和热爱生活的老师最受同学们的欢迎,而那些只会围着课本转的老师将被淘汰。新教材要求的老师是可以在课堂上指着桌椅和灯管就可以向同学提问,让孩子们从身边的环境中体会到数字、文字感觉和快乐。当然,在这个数字时代,称职的老师完全可以脱离这套教材,自己找一把适合同学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钥匙”,可以是多媒体,可以是网上的一小段动画。由此可见,新教材将为老师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今后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也将更加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