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民办学校要为学生的未来负责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7-26

  一年一度牵动人心的高考又落下了帷幕。在莘莘学子们的翘首盼望中,在各类学校竞相吸纳英才时,王继范院长又踏上了“南征北战”的漫漫招生路。北上长春、哈尔滨,南下郑州、南京……年逾古稀的他,已在高教助学和高教自考的事业中拼搏了整整10个年头。

  获得2001年全国高教自学考试先进个人的王继范院长是原辽宁大学中文系的教授。1955年大学毕业留校后开始从事高等教育工作,1992年退休后又参与创建了辽宁大学培训学院与沈阳联合专修学院,一直担任主要领导工作。2001年培训学院交由辽宁大学统一管理后,他仍作为专修学院的院长并出任合署办公的辽宁大学人文科技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而且,他从1997年起就任辽宁省民办高校协会副会长,2001年担任会长。

  在别人眼里,王继范是个受人尊重的长者,是谦虚的学者,是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享受的“老爷子”。可在他的字典里,学习是第一位的,责任是至高无上的,而休息则成了奢侈的代名词。他说:“我是老一代教育体制过来的人,知识结构早已落后,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就会被淘汰。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尤其是民办高校的教育,如果还用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教材和教育方式长期不变,只管收了学费,不管学生学到了什么,那你就是对学生的未来不负责任,也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对学校本身的发展不负责任。”

  他认为,民办高校和高教助学单位应该有两个“面向”。一是面向现有的学生素质状况,适应多层次学生的求学需要,铺设一条自考、统招、专升本等多途径的就学渠道,给高考未能如愿的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二是面向用人市场,开设若干实用专业,为社会输送实用型、复合型和外向型相结合的新型人才。而现行自考专业考试计划存在着某些缺陷,与培养社会需要的宽口径人才不相适应,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不利。

  为此,他和其他学校领导研究决定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在考试计划外,对一些专业免费加开综合素质课。如英语专业加开《国际贸易》和《实用英语》,法律专业加开《讲演学》和《司法写作》,中文专业加开《中国传统文化》,并在考试计划未设置计算机课程的专科专业一律加开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并制订了教学大纲。

  按王院长的说法,就是怎样能够把学生“招得进、留得住、有人用”。学校招来学生,就得让他们在社会上找到位置,不能推出不管,要对他们的未来负责。他执教近半个世纪,深知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及自考中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提出“就业率比毕业率更重要”的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应用本领,增强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与就业竞争力。他的这一提法,在学历文凭班实施后,当年就业率达95%以上,有一半以上的专业达到了全部就业。他要求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先后开设了《学习学》、《创造心理学》等许多公办高校都没有的学科。

  在他的倡导和沈阳市皇姑区法院的支持下,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克服能力培训弱的现状,把法院作为法律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请有经验的法官讲授个案分析课,组织学生去听庭审,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学院依托师资力量雄厚的辽宁大学,不仅一直聘请辽大有经验的专家、教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授课,而且实行专职班主任制,用爱心和责任心对学生全面负责,严格管理,真诚服务。作为制度的倡导者,王院长常对大家讲,学生在校要学好知识,更要学会做人,我们不能误人子弟。这些班主任大多双鬓斑白、年过花甲,学生们亲昵地称之为“姥姥”“姥爷”,他们集辅导员、生活顾问、心理医生、勤杂工等于一身,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孙子、孙女对待。他们坚信有教无类,只要用心去做,就会有收获。学生病了,他们跑前跑后,学生家里有事,班主任比谁都着急。虽然班主任与学生的年龄差距很大,可他们成了“忘年交”。

  人文科技学院的董学军院长来自辽宁大学行政部门,也是高教的行家里手。他对王院长等老同志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敬佩有加。他说:“辽宁大学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走出了多层次办学的路子,按校领导关于学生培养职能化的指示,学院在高教助学和自考培训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无论是个人获得的荣誉还是学院获得的全国、省高教自考先进集体奖,都与王院长为首的这些老同志的勤奋工作分不开,与他们对学生负责的责任感分不开。正因为这些,学院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回顾这10年创业历程,王院长感慨颇深。从当时的十几名退休老教师担纲,到现在聘请的200多名教师,从当年的200名学生到目前总数近7000名学生,从当时辽大支持的300多平方米的办公楼,到今天总计1万多平方米的教学场地,他觉得欣慰,但他没有满足。虽然他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和工作需要能让他再干多久,他还在学习、探索。他说,看着学生都能在社会上立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就算尽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他把未来寄托在了学生身上,他相信,有一份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