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对策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7-25

  教育均衡发展是当今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观。这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尤其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已成为目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近日,记者就此问题拜访了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汪明先生。

  记者:什么叫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其主要内涵是什么?

  汪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更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指导思想。其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乡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特别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目前,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应以义务教育为重点,同时也应涵盖高中阶段,这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思路。因为,随着学龄人口高峰的上移,我国正迎来一个高中学龄人口迅速增长,高中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以均衡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将有助于保证我国高中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能够有一个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记者: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是否存在着非均衡发展的状况,主要原因是什么?

  汪明:由于各地经济社会文化的长期不平衡发展,加上义务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的地方化,基础教育领域的非均衡发展已经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主要表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区域内部的差别上。而在同一地区内,由于学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存在着一批薄弱学校,保障教育过程和教育质量的平等,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造成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从宏观方面讲,主要是:

  从教育供给的角度看,我国是一个具有超大规模教育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教育供给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教育资源供给的总量性短缺将长期存在,而在不同时期,在不同发展水平地区所显现的特点有所不同,有的表现为满足基本教育机会的资源供给短缺;有的表现为扩大和增加教育机会的资源供给短缺;还有的表现为接受高水平、高质量教育机会的资源供给短缺。

  而从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看,长期以来,我国的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着明显的失衡现象。以大中城市为例,同一城市内学校之间的教育投入差距较大,优质教育资源往往只向一部分学校倾斜,造成校际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和结构性短缺。

  可以说,教育资源供给短缺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是造成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两个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

  记者:您认为,当前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仅仅是一种理想,还是针对现实的必然选择?

  汪明: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绝不仅仅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责任,是针对当前教育现实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然,我们应当看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从国家的角度,应当从区域、学校和群体三个层面,同时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但首先应当花大力气做的,是努力推进区域内的均衡发展,而区域之间的教育不平衡、教育的差距,更大程度上应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尽可能地缩小。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看,由于区域之间经济水平差距仍然很大,在区域之间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会有相当长的一段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均衡发展仅仅是一种理想。比如:通过深化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将有助于促进区域之间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区域内部的学校之间、群体之间,通过政策调控,完全有可能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先行一步,山东寿光、浙江宁波等地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山东寿光市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他们投入巨资建设了山东第一家宽带教育城域网,借助这一教育信息平台,实现了城市和乡村所有学校的优质资源共享。宁波市印发的《宁波市学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要》,分别对各类教育的指导思想、办学目标、教育经费、教育管理、校舍建设等做出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从基础建设上力求实现均衡发展的目标。由此可见,在经济发展水平大体比较接近的一个区域、一个中心城市或一个县,完全可以率先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记者: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应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

  汪明:导致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历史形成的,有的是制度性原因,也有的是教育政策上的非均衡导向所致。相对于缩小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而言,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来促进均衡发展,增进教育公平,是更为容易实现的。当前,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推进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规范化办学。通过学校建设标准的法律规定,能有效约束政府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的标准,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从而在基础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同时,学校的硬件建设也应当有一个上限,限制过量的建设投资,以遏制追求虚高的办学条件,制止追求“奢华”的不良风气。

  ——推进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招生方式改革。目前,很多地方将办得较好的初中的全部招生指标或部分招生指标,根据小学在校生人数,按比例分配给附近的各个小学,德智体择优选送(不得举行统考),同时完善选送程序,增加透明度,实行社会监督。再者,将重点高中的招生指标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各个初中学校,以缓解“择校”的压力。

  ——以推动本地高中教育的整体发展为目标,进一步规范示范高中建设,扩大优质高中供给。示范高中的建设不应当造成新的教育发展不平衡,而应是使处于各层次的学校在动态发展过程中谋求更高水平的平衡和循环,发挥辐射、牵动作用是示范性高中的主要标志。当前,尤其要探索建立一种有利于示范校求真务实、积极竞争、勇于创新的新机制,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制度。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起人才培养与流动的优化机制。在“重点学校”和其他学校之间,实行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定期相互轮岗制度。目前,很多地方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非常重视,通过派遣优秀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和选调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或采取优秀的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示教、挂职等,帮助薄弱学校尽快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工程,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解决“择校收费”问题,必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要加速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缩小校际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薄弱学校改造是一项整体工程,除了硬件建设需要有较大的投入之外,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师基本素质等软件建设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