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在南京下关建宁路上某小学操场上,几个正在追逐玩耍的学生如此大声“唱”着,当追问他们还会哪些时,一个男童叫着:“XX放学不回家,约了小姐泡酒吧……”“床前明月光,床下鞋两双”等“新编唐诗”。
     针对上述小学生“童谣”,记者采访了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的李星云教授,李教授笑着说,以前在大、中专院校内也曾风行过一些“校园民谣”,小学生中间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孩子好奇心强,他们认为“有趣”,但缺乏鉴别能力;加上这类“歌谣”易于上口好记,适合小学生的特点;再一个就是老话题了,应试教育压力大,久而久之他们感到学习枯燥,说“童谣”是一种小小的调节,其实他们根本没有过多地想什么,只把它作为一种乐趣。
     就如何应对“童谣”现象,李教授认为,孩子的家长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正面引导。学校的教育要变得更加富有吸引力,让变了味的“童谣”、“古诗文”、“歌谣”成为积极性的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