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这些积弊的深层原因相当复杂。从社会层面看,从家庭到社会,电子传媒、不良音像制品、低劣出版物和游乐场所等挤占了青少年的读书时间,也侵蚀了他们基本的生命空间。学生接触语言文学的空间被侵蚀挤占,读书条件遭到无情的破坏。再从教育层面看,对作文教学(包括整个语文教学)定性偏颇,方法乖谬是病根。作文不是知识,而是能力。作文课不应以掌握写作知识为目的,而是要以培养写作能力为旨归,方法上要注重贯彻实践性。
     当然,学生生活贫乏,在校时间过长,作业负担过重,课外活动过少、过于单调等也是直接的原因。文章是人生或生活的表达。没有生活和对生活的了解、体验、认识,就没有文章。生活是作文之源。成人如此,学生更是如此。作家创作如此,学生写一般文章亦如此。道理是一样的。
     如何疗救呢?我以为可以采取三方面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教师写作素质的提高,淡化对学生写作知识的考查。既然写作是一门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教师就必须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具有相当的写作能力,而不能仅有知识。否则,指导学生写作就是空话。当前许多教师的所谓作文教学,走入了知识化、程式化、形式化的误区,而怎样具体修改一篇作文却不得其要领。教师上作文课讲得头头是道,云山雾罩,学生提笔作文时,还是不知如何下笔。
     其次要拓展学生立体化的阅读空间,以读促写。所谓立体化,就是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等生活空间,包括从生活、学习到娱乐、休息等生活领域,全方位地为学生创造阅读的优秀条件。这当然是一个极大的问题,涉及面极广,难度极大,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努力。
     最后,也是最实际的,是加强对学生作文的实践指导,淡化对写作知识的灌输。文章的本质在于创造,学生作文首先必须做到能表达得自然──自然是创造的前提,而知识则必然是某种规范。既是规范,就有束缚的一面。写作知识,只有当它被写作者自由驾驭的时候,才成为写作因素。所以我以为,在中学生作文教学中,不宜用学习自然科学的方式或思路,以知识为核心去组织教学,而应充分尊重其实践性、个人性的特点,使作文真正成为一项实践性活动,恢复其以知识为底蕴、以能力为核心的本来状态,从而使作文教学走上科学合理的路子,从天上回到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