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名家作品也要敢于批评
     当市西中学高三学生王一平走进考场时,考官们翻了翻小王的作文《2001———红红火火中国年》,以一个“红”字贯穿中国去年发生的三件大事,立意、行文都不错。
     “你能简单评价一下作家××的作品吗?”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问道。“有一段时间,我很喜欢××的文章,觉得他对现实生活有很强的感悟能力和文字驾驭能力。后来读多了,就觉得不对味。这位作家有时太敏感、文字太雕琢,就给人以造作的感觉……”小小年纪,对名家的作品倒也颇有见地,考官频频点头。下一个考题是“请用‘酒’字组词”。但这个高三学生说出“酒窝、酒坛、碘酒、花天酒地……”六个词后就“卡壳”了。汪教授笑着说:“以后要注重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答辩评分表列有“文化积淀”、“思辨能力”、“应变能力”等多个栏目,考官对学生的回答分别计分,再综合评分。他们的总体印象是: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能表述自己对生活、社会、人生的感受和思考。
     “快餐文化”挤掉了文化积淀
     考官们几乎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看些什么书?”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看随笔、散文等。“看过多少中外名著?”有的摇摇头;有的只能说出几个书名,却经不起细问。普遍的情况是中国名著看得少,外国名著涉猎更少。
     初三学生施蓁蓁说:“每天做功课要做到深夜,哪有时间看长篇名著呀?”还有学生说:有时想看点中国名著和世界名著,但名著浩如烟海,不知道读哪些好,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去读。真希望学校老师能给我们开列些名著书目,再作些阅读辅导。
     语文特级教师陆继椿不无担忧地说:“现在的中学生接受的‘快餐文化’太多了,只读这种‘速朽’的作品,学生的文化积淀从哪儿来?”
     要让学生写真感、真情、真悟
     考生小戎的参赛作文《一则发错的短信息》,引起考官们的一致叫好。文章写除夕之夜,他们一家人欢聚一堂,此时爸爸的手机响了。小作者跑去一看,愣住了;爸爸看后,哽咽了;外公看了,流泪了。原来手机上的短信息是“祝外婆新年快乐”,而外婆在一年前已去世了。现代科技带来的短信息虽然是错误的,却使这一家人再次沉浸在缅怀亲情的感人氛围之中。这篇文章构思巧,立意新,感情真。但可惜这样的好文章并不多。
     考官们还有意让学生们对中学作文教学“发发牢骚”。这下学生们来劲了。这个说,我们的老师要求我们写作文必须有“格式”,“要素”一个也不能少;那个说,我们写作文,都不敢尽情释放自己的感情,有时还不敢写自己的真实想法,顾虑不少。考官们慨叹: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路还长 不说别的,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的真感、真情、真悟,这应该是起码的作文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