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自荐被拒绝。这里说的"神童",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本质上是一种比喻。其实,说"早慧"也许更准确些。小小丁磊,11岁获上海外国语大学颁发的英语大专文凭,13岁时通过山东大学计算机信息管理本科课程,毕业论文答辩为优秀,日前,他又顺利地通过考试,拿到了山东大学计算机专业自考本科文凭。从其"履历"来看,丁磊之"神",是有根据的。换言之,丁磊自荐,亦在情理之中,即便有哪所高校破格录他为研究生,也不会有多大非议。但浙大研究生院拒绝了,其研究生院招生办负责人曰: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国家有一定的程序和规范。我想,浙大的这个立场,亦是可以理解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该校的求实作风和扎实学风。对此,同丁磊自荐一样,都无可厚非。相比之下,我们倒觉得,一段时间,一些媒体对"神童"、"奇才"的炒作多了,有些实在是过火了,颇有揠苗助长之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前一阶段,媒体大炒特炒"少年作家"、"儿童作家"成了时髦,"小鬼当家"。这里头,急功近利、追求卖点、浮躁之气是显而易见的。浙大所说的"程序和规范",我想,也是在强调人才成长与培养的一般规律。世间之万事万物,均有规律可循,遵循规律,才会有条不紊,才有健康发展可言。
     我们还赞赏浙大恪守考生一视同仁标准的态度。"这位学生天资聪颖,我们欢迎他明年报考浙大的研究生,但必须按规定参加全国统考,如果初试和复试条件具备,我们很乐意录取他,将他与其他考生同等对待"。"同等"实可贵。这几年,社会上浮躁气和崇利风也刮到了高等院校。有些大学,不是将根本没有经过考试的这影星那歌星"破格"收为"弟子"吗,人家名声大呵,能给学校带来效益呀!还有的不是将根本未经考试或只走了个形式的官员或大款收为"弟子"吗,同样,人家可是用钱铺路,给你学校创下高效益的呀!本来,考试是录取的基本手段和标准,但在有些神圣学府里 ,只要有钱有权有势有"效益",标准便变了。如此,有何平等、公平、公正可言?
     依我看,"破格"有时还是可以的,需要的,只要立下标准,经过考核便可,这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符合培养人才尤其是拔尖、特殊人才的规律。但,第一,不要"炒作",第二,不要惟利是图。这,便是浙大"拒绝"神童自荐读研的消息给我们——不仅仅是高等学府的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