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两条生长在5亿3千多万年前的小鱼轰动了世界。在今天出版的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权威学术刊物《Nature》(《自然》)上,以最高规格发表的一篇题为《华南早寒武世脊椎动物》的研究论文,介绍了两块发现于我国云南昆明海口地区、距今5亿3千万年前的早寒武纪筇竹寺组地层中的鱼化石——昆明鱼和海口鱼。这两块于1997年8月和同年12月发现的鱼化石把人类所知的脊椎动物的产生时间向前推进了约4千万年,是地球早期动物进化研究上的又一重大突破。
今年4月,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及古人类研究所的青年研究员朱敏在参加“早期脊椎动物起源及演化重大事件”国际会议,向大会展示这两条鱼化石的照片时,引起全场强烈轰动。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显生宙之初迄今已知的最进步、最高等的动物化石,这一发现代表了一个半世纪以来关于寒武纪大爆发研究中最重大的关键性突破。
由我国西北大学地质系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长舒德干教授与云南地质科学研究所的罗惠麟教授、英国剑桥大学的康威·莫里斯(S.Conway Monrris)教授和中科院古脊椎及古人类研究所的青年研究员朱敏等共同发现研究确定的这两块化石,之所以被学术界认为是地球早期动物进化研究的重大突破,是因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地球上38亿年生命演化史上规模最为宏大、影响最为深远的生物创新事件。它在不到地球生命发展史百分之一的“瞬间”创生出90%以上的动物门类,这一奇特的突发事件使渐变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深感困惑。于是,在进化生命科学中,一直存在着激烈的学术论争:“寒武纪大爆发”到底是一次真实的生物大爆发事件,还是一种化石大量涌现的假象?现在,越来越多的可靠事实使古生物学家形成了共识——前寒武纪末期至寒武纪初,地球上的确发生了一次生物门类大创新的事件,但对于创新的力度和规模,人们存在着不同的认识。1993年,我国科学家在云南澄江发现了生命大爆发的重要例证——澄江动物群,轰动了世界。但是,直至1995年,学术界所发现的寒武纪大爆发的动物全部局限于无脊椎动物。1996年舒德干等人在《Nature》上曾发表论文,论证了在早寒武世便出现了由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过渡的半索动物云南虫和原始脊索动物华夏鳗,而且证实了那时业已演化出了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今天他们发表在本期《Nature》上的研究论文正是上述观点的最好实证。
这两条早期鱼化石是无颚类脊椎动物,其形态相似,皆呈鱼形,长约3厘米。其中海口鱼为正常死亡后埋葬,身体后端略有腐烂耗损,昆明鱼为活埋标本,保存极为完美,除了前腹部清晰的鳃囊构造和组成躯干的“之”形肌节外,还完好地保存了原始偶鳍和围心腔。海口鱼在肌节、原始偶鳍和围心腔构造上与昆明鱼十分相似,但咽腔中已出现了软骨型鳃篮,而且背鳍中也产生了鳍条,这表明它比昆明鱼更为高等。
记者在采访朱敏研究员时得知,这次我们发表这项成果是非常慎重的,科学家们经过了反复研究、计算,并在进化树上确定了其位置,才最终确认。因为过去已知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化石产于4亿多年前的奥陶纪,而昆明鱼与海口鱼的发现,不仅将脊椎动物的记录至少提前了4千万年,将一些传统的观念进行了纠正,证实了一些以往研究中的猜想,而且,从化石的发展形态上可推论,它们还不是最原始的脊椎动物。也就是说,最早的脊椎动物比5亿3千万年前还要早。这一发现还使分子生物学关于脊椎动物应起源于约6亿年前的推论得到了更为接近的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