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我们拿什么告慰亡灵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1-12

  1月5日,云南通海县举行大地震30周年祭集会,回顾那场惨痛的劫难,并在事隔30年之后首次在正式场合披露了地震中的死伤人数和财产损失情况,尘封了漫长岁月的秘密档案终于解密。

  1970年1月5日凌晨1时0分37秒,通海发生7.7级大地震。到当年12月31日,该地区共发生2级以上的余震1225次。受灾波及面积达8800平方公里,造成通海、峨山、建水、玉溪等七县15621人死亡。震中通海至为惨重,全县死亡4426人,占当时总人口的2.64%。许多自然村夷为平地。在震中区域,有的村子全村仅剩下两三名妇孺,幸存者在极度惊恐和精神创痛中欲哭无泪。

  通海大地震的死亡人数仅次于唐山大地震,是20世纪中国百大重灾之一。灾难降临时,正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之际,在失去理智的“革命热潮”面前,灾难的真相被掩盖起来,成为一个30年的谜。

  记者查阅了当时的《云南日报》,地震4天之后的1月9日,该报才刊登了新华社的一则语焉不详的消息,标题是:《我省昆明以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迎击地震灾害》。内容如下:

  “新华社昆明8日电1970年1月5日凌晨1时,我国云南省昆明以南地区发生了一次7级地震,受灾地区人民在云南省和当地各级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在人民解放军的帮助下,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正在胜利地进行抗震救灾工作。

  “……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极大地鼓舞了受灾地区的广大共产党员、各族革命群众和解放军指战员。他们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上下一心,团结一致,信心百倍地迎击地震造成的暂时困难。广大革命群众豪迈地说,有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我们什么困难都不怕;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我们奋发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定能夺得抗灾斗争的彻底胜利。”

  这篇报道充满了空话套话,连地震的具体方位都隐而不说,只含糊地透露是“昆明以南地区”,至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更是讳莫如深,几乎一点蛛丝马迹都看不出来。当天的《云南日报》社论《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中似乎透露了一点可供人们想象的事态:“这次强烈地震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摆在灾区人民面前的暂时困难很大。”

  在《云南日报》当年1月10日的报道中,我又发现了令现在的青年匪夷所思和啼笑皆非的叙述:

  “金家庄公社社员们揣着毛主席的红宝书,不顾个人安危,奋勇抗震救灾。……广大贫下中农说,地震震不掉我们贫下中农忠于毛主席的红心。”

  “千条万条,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武装灾区革命人民的头脑是第一条。地震发生后,省革命委员会派专车专人,星夜兼程把红色宝书《毛主席语录》、金光闪闪的毛主席画像送到了灾区群众手中。还组织了许多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帮助灾区群众开展抗震救灾工作。(看到红宝书和画像)灾区群众激动得热泪盈眶。”

  高大公社革委会主任李祖德说:地震中我家10口人被埋在土墙下,一个念头在我脑里闪现,是不是帝修反搞突然袭击?应该立刻召集民兵投入战斗。

  一位民兵看见来救灾的直升机,以为是敌人来轰炸,立即跑到甘蔗林里,用一支没有子弹的老式步枪瞄准了它……

  通海作家杨家荣在其《通海大地震30年祭》中写道,在灾民最缺乏食品的时候,各地源源而来的是“精神粮食”———数十万册红宝书、数十万枚毛主席像章和14万封慰问信。灾区向国家提出三不要: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自力更生重建家园。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办事组秘书组1月9日电话通知:不搞捐献活动,已捐献的物品全部退回,集体的退给集体、个人的退给个人。省抗震救灾办公室退回各地捐款11.5万元,建水县退回粮票7313斤和捐款13000元;通海县黄龙大队只收下红宝书、毛主席像章和慰问信。

  地震发生后,阿尔巴尼亚、越南、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分别致电表示慰问,从当时的报道看没有任何国外援助。

  今天我们几乎难以想象,在那个寒冷的冬季,废墟满目,僵硬的尸体和流血的伤口随处可见,那些本已穷困的灾民是怎样生存的?物质救济不是没有,但肯定是极其有限的。现任通海县委书记孔繁喜说,当时抗震物资折合人民币222万元,国家拨出的专款85万元、各地捐款9673.9元。“这次大地震发生时正处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对外担心国外敌对势力利用救灾援助进行渗透和破坏活动,我国政府对国际救灾援助采取了闭关政策;通海的抗震救灾除国家部分援助外,基本没有其他援助渠道,各地的援助以精神鼓励为主。”

  通海7.7级强烈地震被人为地保密了30年,并已渐渐淡忘。直到30年后,我们才有勇气承认历史!我们愧对死者,那15621个不肯瞑目的灵魂!我们可以告慰死难者的是,历史将不会再惊人地相似了。

敬请关注下一篇新闻评论:不再隐瞒真相是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