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论坛:我在用自己的饭碗子打赌—自教法实验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1-12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教育的客体,也是学习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研究教师如何教,不重视研究学生如何学。这是其中一大缺陷和弊端。现代教学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这一思想,决定了必须把教学重点从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因此,学生的学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科学的学习方法是点金术,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学生掌握了它,学会了学习,不仅可以在学校期间学得快、学得好,而且终生受益无穷,才不至于成为有文化的“文盲”。因此,教师必须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有课内的,而且有课外的;不仅有学习书本的,而且有亲自实践的。因此,其学习方法也是多方面的。

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要靠自己在学习实践中摸索和总结,而且要靠教师的指导。教师应该把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当作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教学方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把满堂灌比喻成教师割了青草喂牛。那么启发式就是教师把牛牵到有青草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去吃青草。自学式就是把牛放到草原上,让它们自己去找青草吃。自教式就是把牛放到草原上,让他们自己去找青草吃,并且找到青草的牛会把还没有找到青草的牛叫过来一块吃饱。

我是怎样从启发式过渡到自教式的呢?

今年,我发现了启发式教学的弊端是教师讲的多,学生动的少,还主要是以“教”为中心,于是我就尝试着使用自学法,让学生自学,每节课我把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按本节课的知识归纳出几个思考题,这些思考题要具有概括性,具有逻辑性,具有条理性,具有思考性和实用性。上课后,留出大量的时间,大体上占20-25分钟,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和操作实验,最后以提问的形式来处理思考题,对学生理解不透彻、错误的地方及不完整的地方给以引导、纠正和补充。

但我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发现自学法也有它的缺点,最主要的是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基础不同,自学的效果有较大的差异。怎样缩小这种差异呢?如果每一节课都能让全体学生共同参加,好的同学能给差的同学以提示和解释,差的同学能给好的同学以补充和纠正,那不是很好吗?同时也减轻了我的“压力”,于是我想到了让学生自己讲课,即自教法。我设计自教法的过程是:让学生上课后进行深入的自学,进行备课。根据学习指导上的学习目标,设计出复习题、思考题、检测题。然后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根据设计的步骤进行讲课,再让其它的学生对该学生的讲课情况进行评课,在评课的过程中,对前一学生没有讲到的进行补充,讲错的进行纠正。教师在课堂上起到指导、协调、提高的作用,特别是要重视在学法和教法上的指导以及对学生的鼓励。

具体的方法是:

一、让学生信任老师,适应老师。直接实行自教法肯定是不行的,必须得到学生的支持。首先应获得学生的信任和理解,尽最大努力去关心学生,疼爱学生,跟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知已,让学生知道老师进行的教法改革是真心为他们好,而不是为了自己省事,这项工作我进行了半个学期。

二、引入自学法。自学是自教的基础,让学生学会自学,才能会自教。我从期中考试以后,使行了自学法,把每一节的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并且归纳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和思考题进行自学,然后提问思考题,反馈出学生的自学情况,对学生自学中的错误和不完整的知识点给以修改和补充。并鼓励学生,“你们是好样的,自己完全可以自学,并且取得较好的成绩,关键是要自信。要相信自己能行,形成‘谁行?’‘我行!’的心理素质……”

三、寻找切入点,引入自教法。寻找合适的章节让学生自教是很重要的,如果所选的内容太难,学生讲不好,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如果所选内容你先讲过了,学生会感到乏味,同样对讲新课没有信心。我选的切入点是第五章营养物质的运输的第三节茎的输导作用,这一节主要讲了导管对水分和无机物的输导作用,以及筛管对有机物的输导作用。为什么选这一节呢,因为这一节内容比较简单,两个知识点我在讲第二节茎的结构时有意把导管和筛管的结构和作用深入细致的讲了,在学生不知不觉中我为讲第三节作了准备。同时,两个实验也很好做,在上课前3小时我布置了学生进行实验的任务的同学用红墨水,没有红墨水的同学问:“兰墨水可以吗?”我说:“可以。”第二个实验的材料是我事先准备的。使学生感到第三节“太容易了!”完全树立了信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