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论坛:VCD 与 DVD,哪一个更好?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1-12

听说,<<学习的革命>>风靡了中国,因为这本书能告诉读者:怎样一天读四本书,并且把 它记住;怎样在四到八周内掌握一门外语;怎样使学习突飞猛进,学习效率提高六倍;怎样…… 在美国问了好些同事和朋友,没一人知道此书。这本"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上市已有些时日了,也不知有多少中国人因此掌握了一门外语,学习效率提高了六倍。反正我是四天还没读 完这一本要教我"一天读四本书"的书。

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能击败众多对手,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各种个人奖和集体奖,但却没有任何一个中国高校的成人能获诺贝尔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有偏差。受应试教育误导,以致让应试教育误导以为开发智力,就是素质教育的最主要内容, 或者甚至是全部内容,并有意无意地 用开发智力来替代培养创造力。

"开发智力"在中国非常流行。孩子第一声呀呀学语的"爸爸,妈妈"还没叫全,雄心勃勃的父母亲们就开始了开发孩子智力的二十年计划。于是,各种各样的早期智力开发方案被"开发"出来:什么一岁学认字、两岁学算术、三岁背唐诗、四岁学英语……以为孩子的潜能无限,其实是父母的希望无限。

那年我到美国宾州约克学院教书,妻子独自带着三岁的儿子留在国内。她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放弃本单位幼儿园的许多福利,甚至不惜与主管幼儿园的工会"交恶",而宁愿每天踩三十分钟自行车,送儿子到人们"公认"的最好的幼儿园接受教育。刚刚安顿好孩子进幼儿园,她又迫不及待地把儿子送去夜校学画国画。三岁的孩子懂什么国画、油画,一节课下来,画在身上的墨汁要比画在纸上的还多。可是妻子在给我的信中自我陶醉地说:

儿子画在衣服上,脸上的画,特能现示出他的绘画天才。

人的先天的潜能有一定极限,后天的开发也不是无限的。当我们以为,给孩子加压加量是一种锻炼,是一种智力开发,并以为这种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成正比的,那就错了。培养创造力必须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培养创造力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

不可否认,开发智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但是开发智力也可以作为一种手段去到达其他的目的。比如,开发智力可以作为应试教育的一个手段来达到"应试"的目的。这是与素质教育的目的相违背的。如果进而用开发智力来替代培养创造力,就更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了。

创造力不同于智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等都是非智力因素。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以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一个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摧毁常规障碍的人,甚至可以是一个个性不完善,或者懒惰的人。但是,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是非常有独到见解、独立性很强的个性完善的人,必须是一个在常规势力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断力的人。

因此,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是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智商极高的学生可以赢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是唯有创造力极强的人才具备获得诺贝尔奖的前提。

让我们来打一个很通俗的比喻:如果把"开放智力"看作VCD机子,那么"培养创造力"就是DVD机子。我们知道VCD机子放不了DVD碟子,但DVD机子却兼容DVD和VCD两种碟子。当你在市场上可以选择DVD机子也可以选择VCD机子的时候,你选择哪一个呢?

中国教育急需做的是什么呢?是创造力的培养。

可是,<<学习的革命>>一书,基本上谈的是智力开发一类的东西,如一天读四本书,数周学一门外语,学习效率提高六倍,等等等等。此书为什么能在中国"一拍即合"?为什么那么多 "名人"出来助威?因为中国有深厚的"智力开发"的潜在群众基础。

智力开发需不需要?需要!但必须在培养创造力的总原则下开发智力。

没听说美国的中学生获得过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美国是世界上获得最多诺贝尔奖的国家。为什么美国稍有份量的人物都没有兴趣评论这本"拼凑"的<<学习的革命>>?莫不是本地 姜不辣?其实,美国人感兴趣的是DVD(培养创造力),我们却从别人那里捧来VCD当宝贝。

混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之间的区别,甚至有意无意地用开发智力来代替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误区!

单纯地把"智力开发"引向深入,实在是一种VCD档次的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