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教育观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家长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如何开发幼儿智力一直是家长关心的话题。我们应该在教给幼儿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比如:在指导幼儿看书时不仅是要他们学会一首儿歌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要他们学习阅读的基本能力,学会分清封面、封底后逐页翻阅,根据前后图的内容试分析图意,这样幼儿在学会了故事儿歌的同时也掌握了一种学习技能。要有意识地创造各种“看摸比说”的机会,来激起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尊重幼儿,创设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培养幼儿的优秀性格。优秀性格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格素质的主要内容,是乐观、自信、自尊、开朗、进取向上的性格。家长的关怀、鼓励、尊重有利于人格素质的培养,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是重要前提。但往往我们看到的是家长望子成龙,一味地为幼儿设计“宏伟蓝图”。在教育观上“重书本学习”给幼儿造成过大的心理负担,抑制了其他能力的发展,甚至限制幼儿与同伴的交往,阻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那么,家长应该怎样避免出现这些情况呢?首先,应当学会去尊重,不是视其为掌上明珠百般呵护,而应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尊重幼儿的权利,特别是尊重其兴趣爱好,对于健康的兴趣给予支持鼓励,对于不良的兴趣引导其向健康方面发展。其次,创设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对培养幼儿自主性、独立性、自我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作用,比如:让幼儿参与家庭事务的管理,让其享有发言权,使幼儿在参与家庭事务的过程中培养自信心。同时家长应利用双休日多带幼儿到大自然中,举行郊游、野炊、野营等各种活动,扩大幼儿的视野。
三、坚持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我们从报纸上看到类似的报道“某大学学生,定期寄包裹回家——原来是换洗的脏衣服”,他们成为笑谈的原因就是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自理能力是幼儿掌握劳动技能的主要内容,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必须从小抓起。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动手洗口杯、手帕、穿衣服等,并适时地给予指导、肯定和表扬,会使幼儿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