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最后一刻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11-16

  一个靠墙站立的中国谈判官员,悄悄扭头抹了抹眼泪,看得出他的激动。11月15日15时50分,北京东长安街2号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长达13年之久的复关及入世谈判迈过了一个最高的门槛。消息迅速传播,人们奔走相告。外经贸部铺着红地毯的谈判厅,将因此载入中国经济发展的史册。

  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和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穿过十几个工作人员用手臂围成的通道,迎着亮成一片的闪光灯,走上签字桌。两分钟后,掌声响起,石广生和巴尔舍夫斯基一改满脸严峻,微笑举杯。

  与此同时,上百位中外记者通过手机和网络把这个消息传到世界各地。“中美各退一小步,世界前进了一大步。终于等到了这一刻。黑头发谈成白头发的谈判终于开了花,两天议程抻成6天的渴盼终于结了果。”一个电视记者以忙乱的同行为背景,面对镜头侃侃而谈:“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框架内,今天中美签署了关于市场准入的协议。”

  记者注意到,正式协议签署之前,中美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忙碌地草签文件,足足有400多页。

  “这是一个双赢的协议。我企盼在年内中国能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身份为世界作出贡献。”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落笔以后说,“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将促进世界贸易组织制度的发展、建立和改善。”

  巴尔舍夫斯基说:“今天中美关于中国入世的双边协议签订,美中关系有了新的固定装置。”她的同事斯珀林说,中美达成历史性协议是“三赢”,全球经济也是赢家。

  有位记者一手举着采访录音机,一手在飞快地记录,耳朵夹着手机,口中念念有词。他的发稿声音稍大一点引来了众多记者的不满。

  要知道,一个半小时前,100多位记者在外经贸部门前还是“统一战线”。大家共同的“敌人”是新闻官,他不仅让武警把中外记者拦在门外,而且整整6天,他的口头禅总是“无可奉告”。得不到消息的记者,急得团团转,有的只好凭双方谈判人员的行踪分析、猜度。

  ——本来,美方谈判人员一到北京王府饭店就订了两天以后的机票。谈判还没有结果就退了房,行李也运到机场。有记者猜,这次可能没戏了。

  ——有昼夜守候在场外的记者说,谈判相当激烈,他甚至可以听到里面高官的争执声。有记者甚至在深夜看到了喜鹊,据此分析,今晚肯定会有好结果。

  ——一家国际传媒的网上即时报道,今日13时传出谈判成功的消息,14时又出来辟谣。半个小时以后,又称谈判将有结果的新闻……使关注者的情绪随之大起大落。

  15时30分,中国官员宣布“放行”——已经排了一个小时队的记者终于获准进入签字现场。记者拼命往前冲,眼前晃过的是美国大使馆的新闻官和满脸疲惫又带着兴奋表情的双方谈判人员。

  众多记者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石广生和巴尔舍夫斯基左右,直到目送他们跨进前去中南海的车门。这时,一直向记者说“无可奉告”的外经贸部新闻处官员,说出了这6天来最有感情的一句话:“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