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心理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一般而言,自卑心理的产生要经过遇挫、自尊心压抑、自卑感形成三个阶段。
就遇挫而言。有的中学生由于自身条件不加人而产生挫折感;有的想获得好成绩,结果事与愿违而产生挫折感;有的想组织好一项活动,效果却不理想而产生挫折感;有的想使自己勇敢起来,但还是受到别人讥笑而产生挫折感,如此等等。长期的挫折使他们产生一种"我不如人"的心理体验。
所谓自尊心压抑(或称之为自尊心"内化")是指个体的自尊心受伤害后不是采取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尊,而是采取消极的办法使自尊"内化"起来。比方说,某一学生口才不好,自尊心又很强,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失败一次,受到人们的哄笑,就感到很不好受。为了不使自尊心继续受伤害,他不是采取锻炼自己表达能力的积极办法,而是用回避公开发言的消极办法来进行自我防御。
从自卑感形成角度来看,由于自尊心压抑的结果,使得这些中学生放弃了积极实现自尊的努力。这样,在其他人的心目中,渐渐加强了他在这方面确实不行的印象,这个印象的产生,更加使他在这个领域或方面与别人比高低,于是自尊心更加压抑。如此循环下去,自叹不如、自我否定的自卑感就逐渐形成并得到加强。
至于自卑心理的诱发原因则是多方面的。常见的最基本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①生理缺陷。一些身材矮小,相貌丑陋,身体有残疾的学生,他们常常体验着不能与常人相比的失望与痛苦,往往产生自轻自贱的情绪,并由此陷入孤独、沉默、神经过敏的自卑境地。
②家庭条件差。父母社会地位低微、没有文化或有生理缺陷,家庭经济收入不高等等,经常受人嘲笑,造成部分学生产生心理自卑。
③能力不强。先天或后天能力相对弱者(如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气质、风度等)。在能力强者面前往往感到自愧不如。加上强者锻炼机会明显多于弱者,一些弱者因为自卑心理的影响即使有锻炼机会也不敢抓住,或者有机会却因一次失败而永远望而生畏,恶性循环,强者更强,弱者还弱,差距越来越大,自卑心理也愈来愈烈。
④从小没在体验到足够的父爱、母爱,在学校又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⑤缺少成功体验,平时做事成功率不高,受过多挫折的影响。
⑥自我认识不足。过低地估计自己,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越比越泄气;或者过高地评价自己,当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拥有的光环在群星闪烁中不再那么耀眼时便产生一种失落感,随之而来的则是潜伏在内心深处的自卑感的萌发。
⑦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
⑧社会消极文化的影响、舆论的压力。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怕人笑话,就怕自己夸"的消极因素为自卑心理的形成提供了合适的土壤;社会对学生中的个别差异品头论足,说长道短,使得一些中学生心理压力加大,诱发自卑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