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顶新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11-22

大赛启事

  第一赛季(1999年11月~2000年2月)题目背景:“如果真有‘时空隧道’,它可以带你回到历史上的某一时刻,使你有机会见到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个人,你会选择时间上怎样的一个坐标点?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会见到哪一位历史人物,与他进行什么样的对话呢……”请展开想象,文章自拟题目,字数在1500字左右。

  本赛季截稿日期:2000年2月10日。“作文大赛”专版下次出刊日期:1999年12月20日。

  进一步展现中学生——这一特定年龄阶段人群——眼中的世界和心中的世界;进一步激发中学生——这一将要迈向独立人生时期——丰富的想像力和无限的创造力;中国青年报社从1999年11月至2000年11月,举办“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一、参赛对象:在校中学生。

  二、参赛形式:《中国青年报》开辟“中学生作文大赛”专版,每隔三周出刊一期,刊登优秀来稿;全年分为四个赛季,每三个月为一个赛季,每赛季出一次题、评选一次。

  来稿请寄:北京市东直门海运仓2号《中国青年报》“作文大赛”收,邮编100702。E-mail:jydk@cyd.com.cn

  三、大赛题目:向社会各界人士征集,最后由评委确定。

  四、作文刊登和评选:经初评的优秀作文在《中国青年报》“作文大赛”专版上刊登,《中国青年报》网络版同时发表;每赛季均评出一等奖1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5人,优秀奖30人;比赛设立组织奖,奖励作文质量高的作者的学校。

  五、比赛奖励:每两赛季后(即在暑假和寒假)集中在北京颁奖。一、二、三等奖获得者来京参加颁奖活动。颁奖活动包括颁奖大会、与评委座谈、参观等活动。获奖者发给获奖证书,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并分别奖给1000元、500元、300元。获奖者往返路费和在京颁奖活动期间的食宿由主办者承担。

  本次活动1999年11月~2000年5月阶段由顶新国际集团独家赞助,本阶段活动冠名为:顶新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六、联系人:中国青年报王胜春肖英

  电话:(010)64032233—2443、242264014967

  七、法律顾问:北京市同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和平。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中国青年报社。

  八、评委:

  王蒙作家

  钱理群北京大学教授

  李复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顾德希北京四中特级语文教师

  余华作家

  彭友东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

  魏应州顶新国际集团董事长

  陈泉涌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   

第二赛季征题启事

  为提高比赛的质量,从第二赛季起,组委会向读者公开征集作文题目。有兴趣的读者请根据大赛主旨,拟定题目寄给中国青年报作文大赛专版,地址:北京市东直门海运仓2号,邮编100702。经评委审定采用者,寄发酬金500元,并颁发纪念证书。   

评委简介

  王蒙,1934年生于北京。1953年开始写作,曾多次获得小说奖,并获得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和日本创架学会和平与文化奖,为约旦作家协会名誉会员。曾任文化部长。现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钱理群,祖籍浙江,1939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代表性学术著作有《心灵的探寻》、《周作人传》、《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等。

  李复威,辽宁沈阳人。6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担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等职。著有《新时期小说的嬗变与拓展》、《摘下兽与鬼的面具》等。

  顾德希,北京四中特级语文教师。1940年生,1963年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到北京四中任教。1995年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9年被评为北京市“人民教师”。

  余华,1960年出生于杭州。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出版小说、随笔作品一百多万字,其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法、德、日等多种文字。其中《活着》意大利文版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彭友东,34岁,河北省光山县人。1986年湖南大学化学化工系毕业。1988年考入共青团中央机关,先后在青农部、宣传部、学校部工作。1995年至1998年曾援藏工作三年,现任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全国学联副秘书长。

  魏应州,台湾彰化人,现年46岁,顶新集团董事长兼行政总裁。参与经营顶新集团逾17载。自1991年在大陆经营食品事业,成功推出了“康师傅”系列品牌产品,逐步带领顶新集团走向规模化、国际化的经营轨道。

  陈泉涌,1953年生,河北永清人。自1979年起供职于中国青年报,长期从事和主持夜班新闻版的编排。现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兼党委书记。曾连续五年荣获中国新闻奖。去年获《改革之光》中国新闻摄影精品赛总编辑奖。   

□评委寄语  

最真实地袒露自己


王蒙

  ■我觉得中学时代非常重要,而且一个喜好文学的人往往在中学时代也表现出自己的追求、自己的个性,乃至处于萌芽状态的才华。

  现在《中国青年报》举办中学生征文,一定能够从里边挑选出一些有特色的、有真情实感的、言之有物的文章,对于各种新八股、老八股、空话、套话的文风也是一个纠正。

  ■中学生的知识,特别是经验也还有限,很多思想、心理状态也还不那么成熟。但是中学生又特别的敏感,开始用一种成人的眼光,或者说努力学着用一种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看待人生。他开始用什么样的眼光、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情感来看待世界、看待人生,这是非常有趣的,也有它特别的感染。而对于他本身来说,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开始于一种什么样的方向,对他一生的影响非常深远。

  ■受整个社会的影响,中学生作文也存在着千篇一律,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语文教学需要规范化,没有规范化没法进行教学,但是作文需要个性化。如何解决好规范化和个性化这一对矛盾,需要慢慢讨论,否则,只是举一些很极端的例子。

  我不全然否定这种规范,如错别字的问题一定要规范,标点符号也应该有相当的规范,对作文也应有一定规范的要求。作文毕竟还不是文学创作,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就应该有一定的要求。高考、统考的作文都有一定的要求,不能说完全放开了像文学创作一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不可能做得到的。

  但是也确实有一些搞得过于呆板,过于套话的情形。语文的考试,我怀疑受英语考托福的影响,出A、B、C、D的选择题。英语和其他有的语言属印欧语系,属于结构语的这种语言,语法规定相对比较严格。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属于词根语,往往要看特定的语境,看上下文,看词的顺序,有时甚至于要看标点符号。如果要是“听”的话,还要听声音和语调,才能正确地判断语言的含义。用A、B、C、D那种选择题,往往选择起来非常艰难、非常好笑。

  对于汉语来说,主语、谓语、宾语之间可以连起来,有时也可以用标点符号。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不能说后者是不通的。还有,“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很难说他们之间有多大的区别。用考英语的方法来考汉语的语文,好像是自己故意跟自己闹别扭。在汉语里边,它们之间的区别几乎就没有,硬说有多大的区别,而且其中一个是正确的,其他都是错误的,绕得你非常糊涂。为什么我说我考试最多能得60分,就是因为,我实在不认为这其中有哪一句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或者语法是不通的。选择题一篇看下来,我看来看去,没觉得有把功夫用在这个上面的必要,甚至就连纠正错别字都比这个更重要。

  我丝毫无意嘲笑或者全盘地来批评语文教学。我认为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应该都抱着一个理解的态度,来讨论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的规范化和创造性,乃至于个性化的这样一种关系。

  ■对征文的文学性的要求应该合理,包括作文者自己。如果我们的征文是以报刊上或是书上所发表的文学作品来做标杆,我觉得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

  我希望中学生写得非常好,但是我也不喜欢看那种年轻人做老年语、做未老先衰语的作品。我希望中学生仍然保持那种青年,甚至是青少年的单纯和朴素。如果太像大人的作品,等于瞄准了一些作家的创作,让人感觉到有一些勉强,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过去有一些模范的作文选,我小时候读过一些。也有一些名家的短的散文非常好,像落花生的、冰心的,还有朱自清的《背影》、《匆匆》。

  多一点朴素的、单纯的、直抒胸臆的,不加以太多的矫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大家应多写这样的文章。最真实地袒露自己,用许多辞藻、妙笔生花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   

说自己的话,说真话


钱理群

  ■我想抄一段鲁迅的话,赠给参加《中国青年报》主办的“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年轻朋友——

  “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真,自然是不容易的。……但总可以说些较真的话,发些较真的声音。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引自《三闲集·无声的中国》)

  ■我希望我们的中小学生,从现在开始,一辈子说自己的话,说真话,至少说较真的话——这是下一个世纪中国的希望之所在。   

心智之花尽情绽放

李复威

  ■人们早已企盼能在全国性的媒体上出现这样的景观:通过强烈的社会氛围和活跃的竞争机制推动广大青少年解放思想、展露才华、提高素质、加速成才。“顶新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就是这样的一次开拓、一次创举、一次示范。这样的大投入、大运作和大气魄是令人钦佩和鼓舞的。

  ■我想,这一篇篇作文,无疑会开发学生的智慧和灵性,增聚他们的知识和才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想像力和美的感受力。这样的比赛和竞争,必然会磨砺他们的魄力和毅力,学习在人生的道路上参与、挑战、拼搏、奉献。

  ■我想,这样的活动是一扇窗口,让我们了解和关注未来一代的思考和情感;是一条纽带,凝聚着教师、编辑、家长和全社会的焦虑与期待;是一块试金石,从特定的角度检验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得失成败;是一连串连锁的反应,促进人们从改革的基点上反思教育观念与教育目标……

  ■我想,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功德无量的事。我愿意为此尽到自己的一份职责。更希望它能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能够善始善终,效果显著。

  祝愿孩子们的心智之花在这块肥质的苗圃中绽放得艳丽多彩。   

拓展写作园地


顾德希

  ■在报刊上,尤其是在中学生中影响比较大的报刊上刊登优秀作文是很有意义的。这与在专门的作文选和语文刊物上的效果不一样,立意也不一样。它能够使中学生和社会有更广泛的契合点,这是一般的专业语文刊物不容易做到的。

  ■中学生作文,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项内容来说,有它的特殊性。它和语文教学的其他内容有两点区别。

  一方面,作为整个语文教学来讲,要有一种全面的观点,一个多数的观点。但是作文这一部分,学生表现出的差异是最大的。每一个人的成熟期不一样,对社会、对环境的理解和看法也不一样,而且每一个人在语言表达上成长所走的道路个性化的倾向也是很强的。

  如果作文教学进行改革的话,最需要把它的领域扩大,不能完全局限于单级教学、课堂教学范围,它需要与社会有更广阔的联系,这样才便于使老师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要不然就限制了一部分学生,或者给一部分学生造成极大的困难。

  第二个区别是,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很难按照一个学科知识的系统去施教。目前的教材在这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和办法。

  《中国青年报》开辟作文大赛专版我很赞成,这不仅能够拓展延伸学生写作的园地,而且可以让学生互相提供借鉴。

  ■作文教学,一部分老师和社会上的一些观点,很看重的是学生的文采。看重文采是不错的,但是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是作文更为本质的东西。作文出手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认识水平的高低。   

写作的乐趣


余华

  ■我将写作视为自己的职业,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所以我有一些经验可以和同学们交流。

  我一直认为写作是一种乐趣,一种创造的乐趣。最初写作时的主要乐趣是对词语和句子的寻找,那时候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让自己坐下来,让屁股和椅子建立友谊,我刚开始写作时才二十岁出头,这是一个坐不住的年龄。想想当时我的同龄人在到处游荡,而我却枯坐在桌前,这是需要极大的耐心来维持的,必须坚持往下写,然后突然有一句美妙的语言出现了,让我感受到喜悦和激动,我觉得自己艰难的劳动得到了酬谢,我再没有什么可抱怨了,我枯坐桌前也同样有无穷乐趣。

  随着写作的继续和深入,仅仅是词语和句式的刺激显然不够了。写作的篇幅也是越来越长,从短篇小说到长篇小说,这时候人物的命运和叙述的起伏是否和谐?是否激动人心?就显得更加突出。对一个长期从事写作的人来说,有时候写作已经不单纯是在写作,更像是一种人生经历,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写作,长达一年或者几年几十年的时间,写作者的情感往往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同舟共济,共同去承受苦难,也共同去迎接欢乐。这时候得到的乐趣会让我们相信,虚构的世界比现实的世界更加引人入胜。

  ■最后我要谈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我要说的是任何一个写作者同时也是读者,写作者必须重视自己读者的身份。正是在阅读很多经典作品时带来的感受,才会不断纠正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错误。  

有意义的积累和准备


彭友东

  ■担任评委,我不禁想起自己的中学时代。那时正值“文革”末期和改革开放之初,也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也是善于幻想的年纪。和现在不同的是,那毕竟是混沌初开的时代,知识的贫乏使我们张不开幻想的翅膀。

  ■我觉得,生长在如今时代的中学生朋友是幸运的。幸运在于赶上了祖国奔向现代化的快车,青春之花绽放在美好新世纪的来临。同时,生活在当今的世界也是困难重重的,变化万千的社会令人目不暇接,历史赋予的责任将沉甸甸地压在我们年轻的肩上。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走好前面的路,需要准备的很多。要具备足够的知识、能力和各方面的素质,需要长期的学习、磨砺,需要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参加作文大赛,用自己的心、自己的笔来记录青春的印记,来描绘美好的未来,来观察世界,来思索人生,便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积累和准备。   

想象:创造的源泉


魏应州

  ■看到这次作文大赛题目的那一瞬,我的思绪不禁回到了过去,回到了我的童年。那时,台湾经济还不很发达,家里经济也比较拮据,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要边上学边帮家里做事。我在家中男孩中排行老大,中学毕业后就不得不停止学业,去帮父亲干活。童年的经历使我更加珍惜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干一行,学一行。正是通过这样不懈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但是在我的内心深处始终对未能继续求学而深感遗憾。也正是因为自己有这样的遗憾,我个人以及顶新集团在力所能及的状况下,始终对教育事业倾注着一份心力。

  ■在顶新国际集团的使命里有一句话:“回馈社会,永续经营”。我们是这样说的,同时也是这样做的。从1996年开始顶新便出资一千万元设立了“育苗助学基金”,先后在全国贫困地区修建了19所“顶新希望学校”。1998年又与宋庆龄基金会合作设立了“顶新专项基金”,继续致力于少年儿童教育事业。

  ■站在世纪之交,我们与中国青年报社合作举办“顶新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旨在让青少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因为一个有想像力的民族才是一个能不断创造、不断进步的民族。所以,希望通过大赛能激发同学们的想像力,今天的想象,也许就是明天的现实。让我们共同期盼在下一个世纪,同学们都能真正成为自己梦想的实践者!   

共识


陈泉涌

  ■今年11月《中国青年报》再次改版,编辑们取得了一个共识:一定要为青少年读者,特别是中学生朋友们做一点事,而这种事应该是平实、不浮躁,是追求一种真正的效果的。经过多方思量,举办这样一个作文大赛应该是符合这样的理念的。

  已经领先于时代跨入21世纪的中学生,是敏锐和聪慧的,但是对于这个仍由他们的父辈甚至祖辈所主导的社会,他们是不成熟的,也许还有一些叛逆。而我们相信,世界的未来必定由他们去描绘,去创造,去刷新。我们的作文大赛,就是想让中学生们淋漓尽致地展现他们眼中的世界和心中的世界,展现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和无限的创造力。

  ■在这里我想由衷地感谢我们的评委们,他们高兴而又爽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邀请,一致表示愿意做中学生们的知音和朋友,情愿为中学生们的成长成才贡献智慧、热情和弥足珍贵的时间。我想,这是因为他们从内心里都深深地爱着年轻的一代。

  ■我还想特别提到与我们共同举办这个活动的伙伴——顶新国际集团——康师傅,好吃看得见!毋庸讳言,这个活动一定会给企业带来声誉及其相应的效益,但是另一方面,仅仅计算经济效益的企业是决不会支持这样一项活动的,而具有前瞻性地以公益心来支持这样一项活动,也一定会得到我们广大受众的支持。

  ■一年以后,当我们来评价这样一个活动的时候,我们的读者,我们的作者,我们的评委,我们的合作伙伴和我们,如果能够一致地认为我们达到了预期目标,那么,应该是我们大家共同感到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