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致高考落榜同学的一封信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亲爱的同学:
今天是全国各地统一公布高考成绩的日子,如果你的成绩没能达到所在地公布的录取线,就有可能成为人们常说的高考落榜生了。
此时,你的心情我们非常理解―――失落、沮丧、遗憾、尴尬。
的确,“上线”,是大学梦的开始,是一个高中毕业生初次人生搏击的胜利。来自天南地北的学子汇聚一堂,徜佯在知识的海洋里,为壮丽的青春做一次充电。但上大学只是进入社会的一种准备,而不是人生的归宿。
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过大,教育投入不足,使得今年380万考生注定要有180万不能进入大学继续学习。去年高考平均录取率已达48%,今年又上升到52.5%,有的城市高考录取率更高。这与我们中一位20年前在安徽省参加高考时10取1、另一位15年前在宁夏参考时6取1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随着电大、夜大、函大、网上大学、成人自学考试等多种高等教育形式的推广,只要愿意学习,高校圆梦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今年升学考试政治试题中一道素质教育主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选择答题,引发了记者对人才成长的思考。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总工程师,也需要高炉旁的工人;既需要医学博士,也离不开护士。
高考“下线”只是暂时失去了一次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不是丧失了成才的机会。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除了有知识外,还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要你愿意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你就会发现生活的天地其实很广阔。随着社会的进步,用人由过去的“唯文凭是举”进步为“看能力用人”。就是上了大学的人,如果不注意能力的培养,几年后进入社会也可能被淘汰。
我们认识的温州人中,有不少过去是修鞋补衣,后来卖修鞋材料,进而成为制衣老板、造鞋专家的。这些温州人文化知识不一定很高,也不一定懂得经济学理论,但他们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搏击,增长了才干,占据了生产经营的有利位置,你能说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不大吗?
其实,高等教育只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有许多途径,高等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途径,并不是唯一的途径。
一位哲人说:逆境是磨练品性最好的老师,正如需要是发明之母一样。获得成功的第一项规则是,排除因袭的思想的束缚,打开自己的眼界,勇敢地去学习、去工作、去创造。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幼年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报务员等,未受过正规教育,却拥有白炽灯、留声机等1000多项发明专利,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靠半工半读考入清华大学,后来专攻明史,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著有《朱元璋传》、《历史的镜子》等,曾担任过西南联大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市副市长等职务。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曾是个大学辍学生。
一位美国诗人在诗中写到:“林子里出现两条路,朝着两个方向/而我选择了一条更少人迹的路/于是带来了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
“高考落榜”不等于“人生落榜”。对于同学们来说,这一次高考已经尽力,结果已经公布,希望在于今后。新华社记者王存理傅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