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有着自己的理想,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学生经过自己的教学和帮助后都有所的,每个学生都能在毕业后回顾自己小学的学习生涯能感受到现在的进步和收获。除次以外我也希望自己在工作中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把工作做得更出色,为此我不断努力和学习。
书中有关“理想的智育”这一章节中提到智育并非“唯知识论” “唯分数论”,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变成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的人。由此我想到如今的“二期”课改的精神不正体现了这一点吗。
在传统的智育中,教师是真理和知识的化身,是无所不能的圣人;教师的使命就是给学生空荡荡的大脑中装知识。于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便是顺理成章了。另外,过去人们常说“高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这画前掉了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于教学是重要的。但今天看来,这话是有局限性的。
在信息时代,教师在任何一方的知识都超过学生是不可能;有时候,学生在某方面所获取的知识也许远远超过教师。学生的大脑也不是空荡荡的容器,而是一口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教师的使命正是要以引导学生去挖掘这口井。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一口知识的泉水喷涌而出的“井”。只有确立了这样的学生观和这样的教学观我们的智育才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充满民主精神的课堂教学,应该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力求贯穿两条线索:学生的“学”(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等等)和教师的“教”(求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等)。这两条线索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教师要去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学生而非塑造他们。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曾经说:“在你丢失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之前,你的学习是无用的。”这就是说,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的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
我在备课中时常会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在课上尽量让学生多发表见解,鼓励他们遇到难题多讨论,使他们在信息互相交流的同时得到灵感,找到解题方法。我会在关键问题上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把这些知识点综合起来便与学生的理解等等。我意识到教师传授知识,是给学生进行智力体操的训练,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学得主动和轻松,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多方面的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加大对学生其他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才是科学的“减负”。
我也赞同上海建平中学冯恩平校长提出的:“合格+特长”的教育理念。希望在充满民主精神的课堂能让学生感受到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考试,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暇时间消化所学的,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教育的真谛是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实现自我价值。把个人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从而为民族、为人类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