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评课《14啄木鸟》

作者(来源):周萍    发布时间:2009-01-05

老师上课的教学目标为:能在课文语境中识记 “木、林、虫、捉”4个生字。朗读儿歌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在朗读中初步了解儿歌内容,并能仿照课文编写儿歌。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模仿老师读出儿歌中感叹号的语气。知道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

通过教学,老师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基本做到衔接有序。能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

首先,采用猜谜语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入课题,满足了学生爱猜谜语的心理需求。在识字教学的环节中,她采用个性识字的手段,尊重学生的独特记字方法,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轻松,大大激发了孩子识字的热情。如:教学“林”字时,出现“林”字的同时,学生说两棵并排在一起的树。然老师又追问:那三木在一起是什么字呢?学生纷纷说出是“森”。另外,对于在拼读上容易出错的翘舌音“啄和捉”,老师还可进行进一步的朗读指导,可让学生通过反复拼读和区别,使学生读准翘舌音和三拼音。从而使识字教学与拼音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朗读训练落到实处。在教学中,老师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态度、习惯的培养,不断引导学生做到读准字音,不时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其他学生的朗读。如:请学生读课文时,一层一层地读。引导学生要把每句话读清楚、读正确。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终于把课文读好了。但是,建议老师对在朗读中存在问题的学生,能做到及时提醒并指导改正,学生在多次训练后就能注意自己朗读的语感了。另外,朗读的形式可以再多样化。如:最后可采用小组比赛读的方式进行朗读或背诵课文比赛,也可让落后的学生又有一次朗读课文的机会。

然后,老师还能关注课外拓展。二期课改提倡: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习内容为载体,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在学完课文后,老师又设计了让学生自行编课文的形式进行拓展。增强孩子的模仿能力。这又和习作教学联系在了一起。长期进行模仿写话,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训练,就对以后的写话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感想。互相学习帮助!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