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减负为了素质教育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2-29

  跑教育的记者最近涉及最多的当属减负的话题,编辑部门的来信来电也多于以往,想起教育部门一位领导的话:“教育无小事,是因为它涉及千家万户。”

  的确如此,一位家长刚在电话里抱怨减负之后孩子们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什么了,马上又有电话举报哪哪还有学校给学生补课,按分数排队,记者在北京精诚文化学校碰到一些认为补课补出好成绩的学生家长,正一筹莫展不知学校什么时候才能让自己的孩子重返英语课堂,而另外的家长却抱怨孩子明明不需要补课,学校偏要大拨轰,更可气的是那些“易子而食”的学校,不好意思直接收自己学生的补课费,便和周边学校达成私下里的协议,互相介绍学生以使肥水不流外人田。其实,就减轻学生负担而言,绝大多数的家长似乎都能理解,但问题是怎么个减法,减完了以后干什么?

  我们组织这样一个专版,就是想和大家一起探讨这样一个让学校、家庭、社会都关注的话题,让理儿越辩越明。

  ———编者

  一个小学4年级的实验班在参加本校6年级学生的数学统考时,平均分达到了94点多;这个班从小学一至五年级的数学平均成绩都在99分以上,这就是朝阳区实验小学马芯兰老师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创造出的奇迹。就连她的弟子,该校年轻的数学教师陈立华在这种思想方法指导下仅用1课时就完成了平时需要21课时才能完成的33页教学内容,这一切奇迹的发生不是依靠课下的题海战术或是像奥校那样为尖子生加小灶的办法,相反这个实验班学生从小学1至6年级课下都没做过家庭作业。

  陈立华告诉记者,马芯兰老师早在70年代就已经开始进行数学试验教学的探索,经过多年实践,最终形成了一整套教学思想和方法。比如以往常规的数学教学观念是一题一例,因此学生每面对一道新题似乎都是一种考验,这就容易使学生陷入题海战术中。但马芯兰老师却将小学1至6年级的知识看作是一张网络图,每节课涉及的都是这网络中的一小点。她在讲一道题时实际是在谈一类题,这样孩子们就一通百通了。通过这些不断渗透、迁移的教学方法,有时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只用一个月就能讲完,其余时间则是在练习、巩固或将学生视野引向更高的层次。用陈立华的话说:“很多数学老师都认为小学、初中的知识没有什么关系,但马老师教过的5年级学生已能达到中学的知识点了,因为马老师在教学时不单单站在小学的高度,而将知识看作是一个整体,并以它为载体,实现对小学生能力、素质方面的培养。”

  陈立华告诉记者,马芯兰老师就提出要想搞好学生们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素质。在这方面她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去年学校参加了儿童大脑开发方面的课题研究,今年寒假年轻教师们还写出了15万字关于创新能力方面的论文,马老师还要求年轻教师备课时要用电脑打出来等等,马老师还常说:“老师不是演员、老师要充当导演角色。”“落后学生是老师培养出来的。”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减负固然是针对学生而言的,而是想搞好这方面工作,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与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文/鲍云帆

  如何填充孩子减下来的时间

  以前我们所说的应试教育是指以准备和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体制中,考试以一种对受教育者的学习水平进行测试和评价的手段被异化为目的,应试成为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环绕的中心。在为应试而教和为应试而学的恶性循环中,教育离开了其求知渴望、启发反馈、激扬潜能和创造性的生命源泉。

  其实在国外的教育中,你很少听到“素质教育”呀,“减负”呀这样的问题,但是他们同样也认为教育要改革,也就是说,大家都认同,但怎样改,要根据各国具体现实情况。美国在强调核心课堂,要求提高学习标准,我们却在进行减负,似乎这是矛盾的。但事实上一点也不矛盾,因为两国教育,从教师、家长对教育的理解从一开始就有一个不同的基础。现象层面的比较我们可以说出很多,但实质上是不同的,比如说我们教育的核心主体———孩子问题,怎样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教育,中国和西方就非常不同。在西方,特别是小学教育,教师们非常基本的一个理解是:童年是人一生中极为宝贵又短促的一段,童年应是充满了“enjoy”,所以学习就是“enjoy”。当然家长和老师们也知道未来竞争,但他们不会同意让孩子过早地承担。

  我想,素质教育在很大意义上就是挖掘孩子潜在的发展而不是成年所设定和安排的那种模式,否则我们会失去我们的教育主角,没有主角的戏,演得再辛苦再热烈也没用。我觉得目前我们教育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使得孩子非常宝贵的对学习的热爱丧失了。孩子们如果“厌学”,厌的不是知识,厌弃的是我们给他们提供的那套老模式。教育的手段并不是主要问题,目前我们存在的是教育资源的缺乏,教师水平、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足。减负不是减轻作业量,不是减少课程安排,不是取消百分制,而应该是我们在减下来的时间内用什么东西充实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