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论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尝试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2-29

谢谢教育家、花匠、x2x、lyt—lyt和网友们给我回信,给我鼓励,给我力量。有了大家帮助,我更有信心了,愿我们互相勉励,准备迎接九九八十一难的磨练去西天取得真经!

1.提倡科技兴教,向教育科研要质量

犹如生产力的提高必须借助于生产工具的改革一样,有什么样的工具力水平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在“科技兴国”、“科技兴省”、“科技兴市”、“科技兴农”……大潮中,作为传播科学知识的我们理应更认真地思考“科技兴教”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这样一种类似刀耕火种的年代,根本问题就在于我们的教学还是一种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教学效率不高、教学质量较低实属在所难免。当信息革命的浪潮滚滚而来,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时候,如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武装我们的教学,对原有教学生产方式来一场革命,这是教育实践的呼唤,是时代的呼唤。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大烟囱经济”向“超级信息符号经济”迅速大规模涌流的时带来的“头脑资本”取代“美元资本”的严峻事实;知识经济社会向人的知识、智力和各方面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还想以传统的经验方式和习惯的套路去应付信息社会的挑战,我们一定会陷入拼时间、拼体力的极大痛苦之中,这种痛苦是以牺牲学生的身体、品格的良好发展为代价的,我们将会感到一种深深的历史的内疚。

当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的时候人们就期盼着这场革命的到来,遗憾的是这场革命却总是姗姗来迟。令人欣慰的是:现在这一天终于初见端倪,在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提到了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中国教育报》特辟了一个“制高点”的版面;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已成为教师职称评定和学校进行等级评估的指标体系之一,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我们一定要有紧迫感、危机感,一定要看清形势乘势而进,知难而上,做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才能跟得上一个飞速发展、充满不确定竞争的新时代。

2.运用多媒体技术,按学生的认识规律组织教学 当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使我们传统的用“一张嘴巴”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使“静”的变成“动”的;这就使我们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让人类认识的最后结果变得生动、有趣,喜闻乐见,充满魅力,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必将大大提高课堂信息传输的效率,足以帮助我们把一个颠倒了的课堂颠倒过来。这无疑是一场教学方式的革命,我们应该满腔热情地去欢迎它。

3.构建双向双控的反馈教学模式 但再好的教学软件也只解决了优化教学过程的一半,即“教”的一半。说到底还是在“教”字上狠下功夫,依然是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只是改变了一种形式,很可能变“人灌”为“电灌”,这样的教学依然是单向的、不完整的,盲目性极大的,换汤不换药是不行的。因此,我们必须补上另外一半,即“学”的一半,构建一个双向双控的反馈教学模式。(详见《电化教育研究》)即学生的自控与教师的他控的完美结合。让课堂开放起来、透明起来,使教师和学生得以及时调控自己的教与学,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前向传输媒体,也为我们提供了得以实时采集教学信息的反馈媒体,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沟通师生之间的信息通道,实现教学的实时反馈与调控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提倡“科技兴教”,提倡借助现代高科技的力量进行一场教学生产方式的革命,但决非唯技术论者。技术不是万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帽子是怎么也改不掉的,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机”为本。必须赋技术以灵魂(教育的思想、理念……)技术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特别值得研究的是如何根据中国的国情和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去开创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未来,而不是照搬“洋人模式”。有的地方在许多条件还不具备的条件下不惜耗资几百万筹建“校园网”,仅仅是为了点缀和装饰,这是不可取的。(详见《电脑教育报》:“网络热的冷思考”)我们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