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专家提醒不要盲从《四轮学习方略》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3-18

两册不足八百页的内容,再配上两盒磁带及一张纸制图表,标价达到一百七十五元———这一套价格不菲的《四轮学习方略》(以下简称《四轮》),近来成为各地不少学生及家长竞相争购的一本图书。

据了解,仅在今年二月份,上海书城及其分店就售出该书一万一千余册。而在考试书店,该书自一月中旬起,列销售排行榜首位。

《四轮》的热销,与密集的广告推广不无关系。一时间,报纸、电视、广播中关于这套书的好话不绝于耳。有的广告还请出了几个已经考上大学的大学生现身说法,说只要根据《四轮》“如法操作”,就能“轻松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素质”、“取得升学的成功”,有的甚至“用此法学习一个多月就从第三十名上升到第三名”。

《四轮》究竟有没有如此效果?笔者近日走访了部分教育专家,他们的普遍看法是,尽管该书对提高学习水平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功效”十分有限,且并不适合每个人,读者尤其是中小学生切勿盲从。

效用不能夸大其词上海理工大学基础学院副院长周国明说,我仔细研读过《四轮》的核心部分第三章“四轮学习方略”,发觉该书其实是把学习中一些很平常的规律加以总结,把已有的成功学习经验加以归纳,这对中小学生学习、巩固知识是有所帮助的。但有些内容明显言过其实,例如“目标+计划+行动=成功”的公式就不太准确,事实上,很多学生不按书上的方法做照样能获取成功,有的学生即使严格遵循此书,也未必能取得好成绩。

新黄浦实验学校校长王洪伟说,《四轮》将教育学的一些普通理论和研究成果提炼后,用以指导学生学习,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该书确有一定效用,但不能夸大其词,书中“因掌握四轮学习法而顺利考上大学”的举例有误导之嫌。

值得一提的是,周国明和王洪伟都曾在已经刊播的广告中对该书作过“高度评价”。但他们均表示,他们只是在某单位主办的一次教育研讨会上对该书作了一分为二的客观评价,没想到观点被作了删改,反倒成了该书的广告宣传内容。

没有普遍适用的“方略”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娓苯淌谒担笆且幻拧耙帐酢保且恢执丛煨浴⒏鲂曰康母鎏逍形闹橇峁梗现角Р钔虮穑罴训难胺椒隙ㄊ亲约好索总结出来的,能够普遍适用于各类学生的“学习方略”并不存在。

上海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唐盛昌说,从他多年的教学实践得知,学习方法需要在长期的摸索中逐渐形成,花读一本几页的书的时间就能快速掌握一套好的学习“良方”,且能立竿见影,一般来说绝无可能。而且,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没有哪一种学习方法能“包打天下”。

具有应试教育倾向市教科院普教研究所所长王厥轩认为,单从提高考试分数的角度出发,《四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该书并不适合。在该书所提供的“四轮复习时间表”中,埋头书本和习题的时间几乎占用了所有的课余时间,这肯定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海教育出版社段学俭提出,《四轮》是一本试图集应试教育大成的书。所谓“四轮学习法”,也就是“预习”、“听课”、“复习” 、“作业”四步,是几十年来学校教育的常规。传统的教学常规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也有其明显的不足,即过于强调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由此产生一系列弊病。这些弊病正是当前教育改革所力图解决的,但《四轮》却把应付考试当作终极的、唯一的目的,传统教育体系中形形色色的应考手段,都在书中得以“集中”。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张华博士认为,该书具有强烈的应试教育倾向。书中提到要“对教材的所有内容无一处遗漏”,这其实是在倡导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书中提供“四轮复习时间表”,并诱导学生严格执行,是把学习误认为一种机械、被动的行为,把学生变成“学习机器”。这种倾向与当前发展素质教育的大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本栏撰稿:郑翌

点评对于一本图书,可以说好,当然也可以提不同意见。这里刊发这篇对《四轮学习方略》提出了不同看法的报道,一方面是试图提供阅读和评价这本书的另一种角度,同时也希望引起社会对图书出版“炒作”问题的关注。图书的出版者和推销商对自己出版或推销的图书,通过广告或其他方作一点“自我叫卖”,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可以,但也应当力求实事求是,符合社会普遍认同的商业道德的要求,不能过度炒作,误导读者。在“自我叫卖声”之外,其实还应该有一种社会评价的声音。这种声音更应该客观、公正,代表社会和学术的良知。

我们希望后一种声音更多、更响,以促进我们的图书市场朝着更加健康繁荣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