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专题:克林顿的教育改革计划要将美国学校引向何处?(一)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4-23

    [编者按] 传统上,美国公立学校行政管理形式一直是地方分权制。近年来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法案,旨在加强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控制。4月12日,美国一评论家对克林顿雄心勃勃的教育改革计划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在教育行政管理权方面的冲突。

美国国会要立法来将每一个地方学区纳入联邦的权利之中,结束州和地方对美国公立学校的控制。克林顿总统夫妇牢记里根总统的名言:“不能够控制人民就不能够控制经济”,于是就通过控制美国学生的方法来控制美国经济。

计划开始于1994年的两项法律《2000年教育目标法》和《学校到工作法》。以及1998年颁布的《劳动力投资法》在相同方向上更进一步。现在,克林顿夫妇打算通过《初等和中等教育法》(ESEA),H.R.2/S.2,来完成公立学校的国家化。

这项教育议案是第八个五年计划中的一部分,通过向那些贫困学生集中的学校提供“补偿教育”经费来提高学术成就水平。它比克林顿夫妇1994年的医疗改革计划更为雄心勃勃、更全面。

有人指出,ESEA已经花了1160多亿美元。根据1997年结束的耗资290万美元的纵向调查,ESEA未能达到目标。

由于不能够证明年耗资100亿美元的ESEA可以提高贫困学生学术成就,克林顿夫妇就出台了这项“隐形”立法,设定了与以往不同的目标。ESEA号称要实行“更高标准的教育”,要求50 个州都同意实施一项“一把尺子量所有人”的计划。

到底怎么回事呢?该提案呼吁要实行“全部儿童统一的全国最低能力水平”。这恰好就是灾难性的“基于结果的教育”计划的代名词。

“基于结果的教育”(也称“基于成绩的教育”)的的方法是实行“标准水平考试”,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了要求的最低水平,而不是以往竞争性的考试模式(如SAT和GRE等),后者考察的是不同学生之间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ESEA的目的就是要把学校牢固地束缚于最低成就标准,而非放手让学校追求更高的教学水平和更多的可能性。大家耳熟能详的“所有儿童都能受教育”的实际含义是,所有儿童都只能接受低水平的教学。

那么,“最低能力水平”是什么意思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