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视点:城市垃圾正缩小对我们的包围圈(一)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4-22

    在我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当你随手将废纸、果皮扔进路旁的垃圾箱里时,你大概没有想过它们最终都会去哪里。     在北京市南郊南宫堆肥厂的厂区内,几十辆从马家楼垃圾转运站开过来的蓝色大“奔驰”车正在将一车车已经经过筛选、分类的垃圾卸下,这些垃圾来自宣武区和丰台区。

    垃圾来到后,工作人员先将其过磅,再经过一定的计量检测,将符合堆肥要求的送到传送带上,运至长27米,容积为270立方米的隧道中,经过通风、喷水、强制发酵等一系列程序后送到露天区域再经过六个星期的自然发酵后就成为了堆肥成品,可用作园林、农田的肥料。一些在堆肥过程中被筛选出来的石子、玻璃等不适合堆肥的东西则又被运去卫生填埋或者焚烧发电,经过了这一系列以后垃圾才算是最后“寿终正寝”。

    北京市每年产生垃圾量是273万吨,约493万立方米,平均每天产生垃圾7390吨,约13500立方米,这仅仅是指末段垃圾,还不包括每天被那些走街串巷收废品的人直接收去的垃圾。

    目前北京市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到72%,但政府为此投入了20多个亿,象前面提到的蓝色大奔驰车每辆价值100多万元,南宫堆肥厂的前期工程已经投入1。8个亿。一般说来,建造一个垃圾处理工厂动辄上亿,多则十亿、几十亿。

    在北京市每天产生的7390吨末段垃圾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可以直接回收利用的,如玻璃、塑料、纸张、金属等,昆仑饭店每天产生的垃圾可从中提取出1500~2000元的价值,京广中心每天排放的垃圾价值达到8000~10000元,针对这一现象,一些有识之士指出:世界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垃圾,有的只是放错地方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