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视点:不打不成器——体罚仍是教师“法宝”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6-30

    前段时间,有关教师体罚学生的恶性事件被媒体相继曝光。尽管体罚学生已被公认为是现代社会最不科学的教育手段之一,但是在广大的基础教育第一线,在中小学的日常课堂上,“体罚”仍是教师们惩戒学生的主要方法之一。许多教师道出了他们的苦衷,老师们也是迫不得已,如果学生表现好,上进,谁会忍心去惩罚他呢?这也是为他好。再说,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别的更好的方法吗?!

    北京师范大学曾就此问题对全国各地16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被问及“在您日常教学中是否出现过体罚学生的现象,如停课、不许进教室、罚站、打骂等”的时候,31.9%的教师认为“基本没有过”,65.7%的教师承认有过类似现象,其中6.4%的教师回答说自己经常会体罚学生,85.3%的老师说自己有时会体罚学生,另有8.3%的老师说自己会视情况而定。

    调查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顾瑾玉分析认为,体罚学生的现象从古至今,可谓源远流长,它体现了一种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是“教师权威”、“师道尊严”的体现。“体罚”的涵义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在不断变迁,如今的体罚已不仅仅局限于打骂学生,它还包括停课、不让学生进教室、罚站,甚至还有精神上的侮辱、言语的中伤。对于体罚学生现象,目前就广大教师的认识水平讲,普遍存在观念与行为脱节现象,经过培训后,观念上可能认识得到,进教室和上课是学生应有的权利,教师无权剥夺,侮辱和谩骂也涉及到学生的人格尊严问题,教师不应随便侵犯,但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在对学生进行体罚的时候,脑子里充斥的还全是“不打不成材”、“我是为他好”的观念。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