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科技部提出中国防沙治沙技术方案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5-25

  北京5月24日消息:针对中国土地沙化及沙尘暴日益严重的形势,配合国家防沙治沙工作,科技部拟在“十五”期间,启动防沙治沙科技行动,经过组织专家研究论证,已于5月上旬提出了防沙治沙技术方案。

  该项方案指出,防沙治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中国防沙治沙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着治理速度赶不上沙化速度、土地利用方针有偏差、治理沙区思路不对、科技支撑能力弱、防沙治沙投入不足、对防沙治沙工作认识不够等诸多难题。

  因此,今后的防沙治沙工作必须在把握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整体布局、长远规划;分区治理、突出重点;防、治、用结合,以防为主等原则的前提下,本着“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重点突破、注重实效”的思路,开展防沙治沙工作。

  科技日报今天报道称,科技部防沙治沙技术方案确定“十五”期间防沙治沙科技工作将在两个方面展开。首先是在4 个重点地区,实施重点突破。

  在京津周边地区,以提高土地覆盖率为重点。京津周边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张家口、承德,总土地面积6万平方公里,有4个主要尘源。京津周边地区防沙治沙工作分为城区、郊区、周边三个区域,城区的重点是土地的绿化和硬化;郊区的重点是发展高效农业,扩大林地、草地面积,增加3—5月地表覆盖;周边地区的重点是退耕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恢复生态。

  在农牧交错带,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农牧交错带是指中国北方农区与天然草地牧区接壤的过渡地带。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辽宁、河北、山西和陕西等省区,包括205个县(旗),面积为72.6万平方公里。这是人为破坏最为严重、沙化速度最快的地区。对该地区的治理,将从东到西分3个区分别进行:大兴安岭南———科尔沁沙地采取乔灌草结合的方式恢复沙地植被;张北———集宁丘陵区以灌木和草本为主,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黄土高原区要把大于20°的坡地坚决退下来,还草、还林,发展梯田。

  在草原带,以退耕还草、以草定畜为重点。草原带包括内蒙古中东部4盟32县旗,总面积45.6万平方公里,草场退化面积累计1544万公顷,是中国东部和首都圈沙尘暴的主要源地。草原带分为3个类型,要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条件较好的呼伦贝尔草原,严禁继续垦殖开荒,整治恢复撂荒土地,退耕还草;锡林郭勒草原重点解决夏季无水草场的开发利用,冬春草场的合理放牧利用问题,实施划区轮牧,人工种草发展饲料产业;条件较差的乌兰察布荒漠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区,必须退耕还草,林滩育草,恢复自然植被。

  在荒漠绿洲带,以建立城市、道路、绿洲生态屏障为重点。该区域位于贺兰山以西、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北的广大内陆地区,包括新、青、甘、宁、蒙的全部或部分,总面积210万平方公里。由于该区域自然条件恶劣,防沙治沙难度极大,防沙治沙工作应该以推广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铁路、公路防沙造林技术,流沙控制技术,机械沙障保护下的灌木造林治沙技术,沙地飞播固技术等为重点。

  “十五”期间,科技部防沙治沙第二步骤,是调动全社会科技力量,为防沙治沙提供4个方面的科技支撑:加速推广一批防沙治沙的先进适用技术,组织一批科技人才深入防沙治沙第一线;配合国家防沙治沙工程,建立健全一批试验示范基地,提供示范样板和先进技术;设立科技攻关专项,加紧攻克一批防沙治沙的关键技术;加强防沙治沙基础研究与战略研究,不断提高防沙治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