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审视教育问题 展望教育未来(一)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5-25

     中国的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但同 时,今天的中国教育却正面临着从来没有过的危机,问题有时就 是这样矛盾。

     超负荷的学业压力使一代人变成了被动的学习机器,压抑甚 至混灭了孩子应有的童心;机械的记诵使活生生的孩子整天面对 一大堆死记硬背的无用知识,扼杀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原创力、好 奇心,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过度的竞争不适当地强化 了孩子的自我中心倾向,并使相当多的孩子不胜面对失败,损害 了孩子应有的自尊、自信,从而产生社会化方面的困难;成人社 会对新~代人缺乏应有的了解,把自己的意志和理想强加于自己 的孩子,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附庸和替身。从而导致两代人之间 的代沟;学校和教师还在维护一种传统的“学高为师”的权威地 位,按部就班地传道、授业、解惑,全然不顾数字化时代所带来 的种种新变化……

     人们有理由对自己的下一代担忧。尤其是他们大多是独生子 女,教育能否使他们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能否使他们的个人 特征获得最充分的重视?他们能否愉快、充实、和睦、互爱地度 过他们的一生?他们如何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他们将如何扮演未 来社会的角色?他们将如何担负起传递历史和人类文明的责任?这 些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焦虑。

     最近20年来,中国社会的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步入了现 代化进程,这~进程不仅改变着社会,同时也改变着我们每一个 人。由于现代化是一种整体的社会变迁,它所引发的变革也是多 方面的。中国的现代化尽管起步较晚,但感受到的却是全球范围 内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当现代主义仍在对人们迅速变化的观念和 行为做出解释时。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又从新的角度阐述着近二三 十年来现代化进程中所发生的新变化。我们过去已经习以为常的 东西。都要放在新的尺度下重新加以审视,决定取舍。中因教育 中的种种不能适应现代化进程的观念、制度、内容、方法等等都 在引起人们的思考、讨论。它冲击台传统的儿童观、亲子观、教 育观、学校观、师生观,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成人还能继续维持自己的长幼尊卑的尊严地位吗?传统社会 的尊卑等级制度既已不复存在,那么我们依靠什么来维持成人应 有的权威呢?

     孩子还是被动的受体和可以任意塑造的模坯吗?在个人及其 主体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和保护的今天,如果我们承认孩子是具有 自我意识的独特的个体,具有其独立的人格和自我价值,那么我 们应当如何来重构新型的代际关系呢?

     学校还能发挥原有的功能吗?在高度信息化、一体化的社会 中,各种超文本的知识信息充斥着学校以外的各个场所,新的交 往形式,例如通过网络与外界的交流,大大地拓展着一代人的交 住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显然已经不是惟一的知识来源和社 会化场所,那么学校应当如何适时应变地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 有经件地加以选择,发挥其组织、调控的作用呢?

     我们还能做到.“学高为师”.吗?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知识 来源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既然我们已经做不到“学富五车”,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对待来自孩子的挑战呢?

     中国教育发展到今天,再也不能以不变应万变了。我们不能 不面对这样一些问题: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数量和 .质量都提出了全面的新要求,这要求教育从规模、结构、质量和 效益的协调中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量的 激增及其存在形式的变化、知识共享的可能性等,使教育从内容 到方法都面临严峻的考验;数字化社会的到来,新技术、新媒体 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重大变地,这必然对 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产生深刻的影响;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 的时代,对人的精神素质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人们正确 地认识自己的精神世界。科学地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 展,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以积极、昂扬的精神状态而对世界, 这有赖于教育做出贡献;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的生态、能源、 人口以及民族文化传统等一系列危机,也在向教育提出新的时代 性课题,要求教育及时做出回答。

     2000年使我们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时代在变,我们的生 活在变,竞争中的胜负取决于我们如何来改革和设计我们的教 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