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歌者当如何--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观感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6-27

  昨晚,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团体比赛结束,人们在电视直播时看到,歌手在综合素质考评中错误百出。一位观众致电中央电视台,总结出“八多八少”里,其中就有一项:知识太多知道太少

  马克思的贡献是《进化论》,达尔文的贡献是《资本论》;南南合作是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合作;安塞腰鼓的流传地是安徽、花鼓灯的流传地是山东;鄂是云南省的简称、昆明是山城;山东、山西以泰山划分;海拔从地面的高度算起;MBA是美国职业篮球赛;毕加索是法国人、凡高是西班牙人……

  这些答案均出自参加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专业歌手之口。观荧屏上的歌手,其形象可谓靓丽无比,其歌喉也都圆润无比,可是偏偏在综合素质的考题面前,笑料百出。昨晚,连续直播了8场的第9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专业组团体比赛曲终人散,记者就“素质”引发的话题采访了部分评委、大赛导演和一些电视观众。

  指挥家滕矢初:专业内知识极其匮乏

  尽管综合素质考题面挺广,政治经济哲学天文地理文学历史书画体育无所不包,但考虑到歌手大赛毕竟以唱歌为主,考题大多选自中小学课本,因此,并没有什么难度。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本应“白送”的题,歌手的回答仍难让人满意。更不能原谅的是,一些专业院校出来的歌手对本专业内的知识也极其匮乏。“比如有一道题是现场放贝多芬的《欢乐颂》第九乐章,要求选手说出曲名及作者,只见那位参赛歌手不假思索,脱口即答是舒伯特的《鳟鱼》;还有一个题问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著名的《列宁格勒交响曲》的作者是谁?参赛歌手说是柴可夫斯基,殊不知早在半个世纪前的1893年柴氏就已经去世了,这位歌手一下子让柴可夫斯基多活了50年!”

   总导演陈雨露:啥都不懂,能唱成大腕吗?

  “在参赛歌手填的报名名业余爱好一栏,有很多人都写有爱好读书、听音乐,不可思议的是怎么在现场一点儿也看不出来呢?有的选手下台后抱怨考题出得太偏、太难、有些诗句长久不用就忘了,难道像‘锄禾日当午’、‘白日依山尽’,这样连幼儿园小孩都令背的诗句不该融进我们的血液骨髓吗?还有些歌手对自己的无知振振有词,认为他们是70年代才出生的,根本没经历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用影片《铁道游击队》、《英雄儿女》片断作考题不公平……这使我们不得不陷入深深的思考?除了应试教育、学校教育、音乐学院的教育的问题之外,其背后是否还有着全社会和全民素质教育的更深层次问题?”

  郁钧剑:不懂五线谱不能原谅

  歌手视唱跑调、甚至不懂五线谱,“不能原谅!”歌手大赛其实拼的不光是看嗓子,更拼在表现力上。即使嗓音条件再好、乐感再准、音乐再美,假如没有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做基础,仍然唱不出“高度”。

  韦唯赵传:干这行必须不断“充电”

  综合素质非常值得提倡,因为它使对歌手的考核从内到外更为全面。而且,它还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这就是不论你是否要把演唱作为长久的事业,你都必须不断努力、不断充电,一个歌手的内涵和他对生活的涉猎是否广泛,关系到他的悟性和理解力,如果底蕴欠缺,歌唱起来也不可能达到最好的境界。

  视唱练耳、综合素质、识谱能力就像练声一样,是每一位专业歌手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艺术能触类旁通、艺多不压身,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金铁霖:大赛不必考“素质”

  我个人认为从大赛的角度讲,不必设综合素质的考试内容。目前考进音乐学院的学生文化课的分数线一般都大大低于普通高校,而且学生要学的中外音乐史、音乐作品分析等与音乐有关的课程已经很多,学生的压力非常大,而有些考题学生根本无时间涉猎,比如电影《李双双》,很多人没看过。综合素质考题随机抽取,有个碰运气的问题,况且唱歌本身就能体现出一个选手的声乐能力、文化素质,因此没必要再单设综合素质考题。

   观众:歌手“补钙”不容忽视

  不少观众认为,面对综合素质考题,一些歌手的无知也许确有这样或那样的客观原因;然而选手答题上的不尽如人意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这既暴露出音乐教育的某些偏差,同时也引发出关于全民素质教育的思考。具体到歌手而言,缺少全面的文化素养,他有可能唱红一曲,却决不可能成为歌唱艺术家,如何让歌手好好补上“综合素质”之“钙”,是值得全社会认真对待的一个课题。